2015年2月4日
野地旅0631:永泰古城[甘肅白銀]
*永泰古城有點殘破的南門,夕陽餘暉之下盡顯古色。
趕著離開黃河石林(野地旅0630黃河石林)這個獨特的景點,是為了要趁著夕陽餘暉時,趕到景泰縣城西南方平野上的一處古蹟,名為「永泰古城」。行程中安排了永泰古城其實是個意外,在台灣計畫行程時,利用Google地圖到處亂逛,無意間看到了這個形制仍相當完整的古城,並看到了幾張照片,深受其古色古香的氛圍吸引,因此成為這次行程亟欲造訪的地點。
*永泰古城地圖。
永泰古城位於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寺灘鄉,坐落於壽鹿山(大松山)和昌嶺山(小松山)北麓的扇狀地(沖積扇或山扇面)上,烏鞘嶺(野地旅0281烏鞘嶺)的東側,是自古以來中原政權通往河西走廊的要道,在《秦邊記略》中就已經提及這一帶的軍事價值,而漢武帝時,霍去病、衛青等名將均曾在此駐紮軍隊,長久以來就是農業民族的中原帝國和北方遊牧民族爭奪的肥美草場。元朝滅亡後,蒙古人分裂為東西二部,分別為東韃靼、西瓦剌,明正統十四年(1449)時,韃靼首領阿赤兔南侵,佔領大、小松山,使得明朝領土西北地區動盪不安。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時,兵部尚書兼三邊總督李汶率軍擊敗韃靼人後,向朝廷上奏《計處松山善後事宜疏》,建議將原本由固原、蘭州、烏鞘嶺往古浪,路線偏南的長城,往北修正至景泰,這段新修的長城,史稱「松山新邊」,將今日景泰一帶的沃野納入長城保護的範圍。
*甘肅省東部明長城,松山新邊與舊明長城位置略圖。舊明長城遺跡由固原經蘭州,過烏鞘嶺後往古浪、武威,松山新邊則是由寧夏接景泰(藍色圈處)至武威後,與舊明長城會合。(原圖出處)
位於今日景泰縣城不遠處的永泰古城,其地理位置位於松山新邊的中段,是防範北方民族向南入侵的重要軍事設施。永泰城建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整個城池外觀為橢圓形,牆高十二公尺、厚六公尺,設有炮台十二座、城樓四座,四個城門外均設有甕城,並有護城河圍繞城池,並利用烽火台建立前線戰情傳遞的路線,由城池往北可聯繫松山新邊的邊防,向南則可聯繫至蘭州,形成除了長城的東西向情報傳輸路線外,另一條南北向的情報路線。城南設有太極池以及校場,校場之南另設有砲台。此外,城東南的溝谷為牧馬所在地,城西北則為軍需草料儲藏處,從松山新邊至永泰城,成為一個具有相當縱深的向北防禦體系。
許多文獻中,均稱永泰城為「龜城」,龜首朝南,而北方的烽火台就像細長的龜尾。事實上被稱作龜城的中國古城池並不少,尤其明朝所修築的龜城為多,如商丘、淹城、蘇州、成都、平遙、昆明及鄭州等,都是龜城的形式,其特色為城牆以圓形為基礎,而內部的街道則大多筆直方正,呈現「外圓內方」,藉以對應易經所闡述之「天圓地方」,設計者透過對城池的設計來「相法自然」,表達對漢人文化對風水的崇敬與依賴。
*永泰古城平面配置圖,大致呈現外圓內方的格局。黑色部分為百年以上建築。
為了探訪這個有重要軍事意義,又帶有漢文化底蘊的城池,我們從景泰縣城南部,問了幾次路,從海島來到邊塞的我們有點像是在邊疆無目的的亂闖,終於在夕陽落下前,讓我們找到了永泰古城。從衛星影像上來看,古城面積並不大,但走到古城下時,卻又覺得有種說不出的宏偉感受。現在為了出入方便,在城牆的西北角打穿了一個通道,我們將車子停在城內,下車步行。
*從通往永泰古城的路上回望景泰一帶的谷地,這就是松山新邊所要守衛的土地。
*在山腳扇狀地上,永泰古城昂然屹立。
*北門甕城與一旁的烽火台。
*進入城內,城牆與天光剛好成為一幅美麗的畫作。
*城牆西北側開了個洞,我們將車在此暫停。
*烽火台(遠處)與城牆附屬的炮台。
距離日落大概還有一點時間,我們在城內信步走動。永泰古城內至今仍有居民,只是人數已經僅有百餘人,但永泰城內曾經有過上千人,幾乎都是明朝時駐軍的後代,因此姓氏雜異性很大,最多曾有七十幾個姓氏居住於城內。近年來,永泰古城附近連年的乾旱,使得此處生存環境變差,加上近年地方政府的移民政策,使得永泰古城人口外流速度非常快,居民離開時,也將堪用的建材帶走,加速城內建築物的破敗速度。我們在黃昏時來到古城,而古城本身就給了我們日暮西山的感受。
*殘破的屋舍,象徵永泰古城走向日暮。
*少數仍有人居的房子,保存狀況就顯得較佳。
*古城北門及上城牆的坡道,原本此處應有城樓,但已毀壞。
*連接南、北二門的大路,遠處為古城南門。
*古城駿馬。
*人去樓空,倒有棵樹欣欣向榮。
*古城內的水井,並不深,應是取扇狀地下滲的表層地下水。
*古城北門,大路兩邊屋宇錯落,如果多幾個人,就可以想像當年軍事要塞的榮景。
*聽說右邊的木造建築是電影場景,並未拆除。左側建築用途不明,但頗有民國時期的建築特色。
*古城南門,門牆似有稍作整修。
由於整個古城是南面靠山,地勢較高,所以我們選擇到了南門登上城牆,俯瞰古城內的景致。城內屋宇錯落,但又不失整齊,城牆上可盡覽城內動靜。從甕城往外看去,則是大片的草原,永泰古城就是這草原上唯一突出地表的物體,易守難攻,作為松山新邊最核心的軍事要塞,確有其環境上的優勢。
*南門門洞下的一方古碑,但文字已無法辨識。
*南門甕城城門,應該是有重修過,可能是為了電影而做的布景。
*甕城外景致。
*從南門城樓的位置俯瞰城內,照片中間最高的建築是教堂。
*俯瞰城中心,中間筆直的是連接南、北門的大路。
*南門甕城,遠方的平地為當年的校場。
*屋宇看似錯落,但又一間間呈現整齊的方形格局。
*遠眺城中,照片左方遠處掛紅旗的建築,是建於民國三年的永泰小學,建築立面以青磚砌成,是城內最為典雅的建築。
*城牆上殘留一部份的垛牆。
趁著甘肅在晚上七點的夕陽,我們回到了停車處,此時正好有村民趕著羊群回到古城內。對於仍居住於此的村民而言,面對大面積的荒野,這些牲口就是他們最珍貴,也可能是僅有的資產;然而,在永泰城建築完工後,監修工程的陝西按察副使刑雲路曾作《永泰城銘》,描述永泰城景,寫道:
其間崇崗隱天,鄧林蔽日。華實之毛,衣食自出......林麓之饒,何物不有.......。
可見當時永泰城所在之地是森林豐饒之地,經過數百年的環境變遷,加上人為利用,過度的伐林、放牧,以及在共產黨執政後的大建設、文化大革命等事件之後,無論自然環境或人文史蹟,都遭受嚴重破壞。現在當地政府必須花費更多的經費,去設法改善環境、修繕史蹟。面對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如永泰古城般極具意義,但又破敗不堪之地,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日暮黃昏,已成為中國重要的課題了。
*永泰小學前破落的道路,這條路是否能通往未來的希望呢?
*日暮黃昏的永泰城。
*永泰城外,期待著明天太陽依舊升起。
*羊兒回家,他們或許是現在永泰城最大宗的居民了。
長城的維修在中國是個熱門議題,但身為長城沿線重要邊防要塞的永泰,似乎還在等著下一次的陽光升起。日暮下,我們驅車離開永泰,就像離開永泰城的村民一樣,往都市去尋找庇護了。而古城,還會用它的餘力,繼續聳立於草原上,不知道何時。
一、參考資料
1.中國國家地理-永泰古城
2.永泰古城—枯逝的村庄
3.陳道山,2013,商丘古城:地平天成的龟城,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Vol.15,No.4。
2014.07.15造訪
2015.02.04完稿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