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1日
野地旅0666:八仙洞[台東長濱]
*八仙洞中最雄偉的一個洞,名為靈岩洞。
位在台東縣長濱鄉的台十一線旁,有一個非常醒目的景點,名為八仙洞,以碩大且眾多的海蝕洞地形為主要賣點,此外,也是台灣東部海岸重要的文化遺址所在地。儘管聽起來好像很適合學地理、地形的人前來一探究竟,可是許多曾造訪過的人都說,八仙洞現在已被許許多多的神壇所佔據,幾乎沒什麼人推薦我來此,所以經過八仙洞多次,至今未曾造訪過,趁著這一次花東行,來八仙洞走走看看。
八仙洞所在地是堅硬的都巒山層火山集塊岩,波浪只能沿著局部破裂面侵蝕岩層,如果遇到垂直的裂面,就會侵蝕出縱向高大的海蝕洞,若沒有明顯的裂面,則波浪就會大致沿著海平面,侵蝕出橫向水平的海蝕洞。垂直的海蝕洞有最大的靈岩洞,其餘的崑崙洞、乾元洞等,都屬於水平的海蝕洞。隨著此處地表的不斷抬升,早期形成的海蝕洞也逐漸被抬往今日的半山腰,越早形成的海蝕洞,今日就在越高的位置,而各個時期抬升速率會有所變化,抬升速率較快的時期,海蝕洞較小,反之則較大。
這些海蝕洞的內部與前方,都因為海潮的關係,堆積了大小不等的平台,而考古學家就在這些平台,發掘出了許多史前文化遺跡,因此命名為「八仙洞遺址」。發掘出來的考古文物大多分布在潮音、海雷、乾元及崑崙等海蝕洞穴底層,從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一直到金屬器時代的文物都有發現,也包括一些骨針、玉器等。
事實上,在十多年前的一位老師帶領下,我就曾在八仙洞遺址附近的農田中,找到一塊銳利的石器和一片橫紋陶片。石器與陶片分屬不同時代,石斧、骨針等所屬的文化,被為「長濱文化」,是台灣已知最早的史前文化,大約從兩萬年前至五千年前,居住於長濱至鵝鑾鼻一帶的海岸。不過長濱文化並未與台灣其他後期文化有所關聯,而是在五千年前逐漸消失。在經過一段空白時期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同樣選擇八仙洞落腳,並帶來了農業技術跟製陶技術。今天這些史前遺跡在八仙洞有部分陳列於展示館中,可以自行參觀。
*展示館中的骨針。
*展示館中的石器。
和伊真兩人短暫參觀展示館後,開始沿著步道參觀八仙洞海蝕洞群,目前有開放的海蝕洞不多,有些是為了保護文化遺址,有些則是步道損毀。首先來到最大的靈岩洞,是個垂直型的海蝕洞,有點呈現斜三角形,洞壁呈現水流作用獨特的流線型,靈岩洞目前距海平面大約23公尺。靈岩洞旁則是觀音洞,基本上整個洞都被後來進駐的觀音寺所改造,使我不太有興趣。觀音洞與一旁的無名海蝕洞周遭岩壁,可以看到一些火成岩柱狀節理,這是大家比較少注意到的地質景觀。
*八仙洞中的靈岩洞,是規模最大的海蝕洞。
*靈岩洞內部往外看去。
*觀音洞,與靈岩洞大致在同個高度,但外觀已經完全被觀音寺所改造。
*觀音洞旁的無名洞,一旁有明顯的柱狀節理。
*柱狀節理近照。
順著階梯,可以爬上陡峭的山壁,首先會抵達潮音洞。潮音洞是考古隊挖掘的海蝕洞中,海拔最低的,因此受到現代人干擾最為嚴重,不過還是有一些長濱文化的遺跡出土。在此洞中,可以聽到下方海潮聲的回音,因此稱為潮音洞,目前內部也有神壇,但整體洞形還可以看得出完整的半圓弧形。
*往半山腰的階梯旁還有個離水海蝕溝。
*潮音洞,大致呈現半圓弧狀。
*從側邊看潮音洞,也可看到海蝕凹壁的形態。
繼續上行,會來到永安洞和乾元洞,兩者高度相差不遠,距離海平面約60公尺,洞的規模都較潮音洞小了一些。此二洞也都有考古挖掘過,但永安洞並未進行真正的開挖,就因土質過於堅硬而作罷。乾元洞今日也有神壇進駐,同樣遮蔽了整個海蝕洞的外觀,甚為可惜。繼續往崑崙洞的上行步道,因為歷次颱風的摧殘而封閉,所以更上方的海蝕洞便無緣得見,只看了這幾個洞便原路向下。
*永安洞,也是個優美的半圓弧形。
*乾元洞,基本上看不到。
*乾元洞前的海岸線一景。
離開登山步道,回到停車場,總覺得八仙洞這裡好像缺了什麼。儘管八仙洞許多洞窟內都有神壇的設置,但似乎找不到一些信仰跟地方之間的脈絡。下巴其實對於洞窟內設不設神壇,並沒有太大的意見,但台灣有許多景區內,常常有著讓人八竿子摸不著頭腦的東西,與當地的文化、生活是斷裂的。同樣是在海蝕洞內設置神壇,基隆的「仙洞巖」(野地旅0463仙洞巖與佛手洞)就顯得更有文化底蘊,也更尊重原本大自然的造物傑作,也就是那原汁原味的海蝕洞啊。八仙洞景區,是個很有潛力,卻有點可惜的地方,希望以後再來,會有不同的感受。
*八仙洞略圖。
2015.05.19造訪
2015.08.21完稿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