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3日
野地旅0690:高台民居與老城區[新疆喀什]
*喀什市區殘存的原始民居建築景觀。
許多旅遊介紹,都說到如果到喀什市區,一定要去高台民居跟老城區兩處景點,體驗所謂的「異族風情」。事實上,整個喀什就是各種非漢民族的世界,城市中人們的對話沒有一句聽得懂,也因此,雖然去看看所謂的喀什最原始的城市景觀令人興奮,但幾乎完全無法溝通的語言也讓我心中有點忐忑。
*高台民居與喀什舊城區地圖。黃色範圍為高台民居、紅色範圍為舊城區、藍線為阿熱亞路。
喀什市區位於克孜勒蘇河的沖積平原上,由於乾燥地區降雨變率非常的大,一旦降下大雨很容易成為洪災,因此整個高台民居跟老市區,大多建築在一片高約40公尺的小型台地上。在當地的維吾爾族傳說中,曾有一次大洪水,把這個台地又切割成了南北兩半,洪水過後留下一個小谷地,這個谷地據說是今日市區的阿熱亞路。不過隨著喀什市區外圍的現代化開發,許多原始地形已經被整地剷平,以致於今天其實是很難想像,當年維吾爾族人將聚落蓋在高地上的模樣,也正因為如此,在舊城區東邊的高台民居,更具有保存與觀賞的價值,據說部分民居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
在交通混亂的市區,前往高台民居的最佳方式是搭出租車(計程車)。出租車將我們載到高台民居的西側入口,迎接我們的是一個上坡,接著眼前就是一棟接著一棟,緊密相連到幾乎沒有空隙的家庭式建築群。從現代社會眼中來看,高台民居的這些建築真的十分破舊,這些民居以楊樹樹幹和泥土、土磚作為主要建材,且建築形式特別注重隱私,大多以沒什麼裝飾的樸實、平直牆面包圍住家,最華麗的,通常是厚重的大門,這在全新疆地區都是如此,但此處的大門多仍為木造。由於家家戶戶間並沒有統一牆面位置,因此形成了非常曲折、狹小的巷弄,居民有時就在住家前排排坐,這些巷弄就是他們重要的社交空間。現在的高台民居被改造過的市區包圍,孤立在面積不大的台地上,民居內的人以販賣手工藝品為業,由於幾乎無法溝通,所以我們也沒有買任何東西,拍拍照就轉往西邊的舊城區。
*高台民居的邊緣。
*高台民居區域內的一間清真寺(左);狹窄的巷弄內有居民正在聊天(右)。
*此處經常可以見到樓房蓋在巷弄上方。
*高台民居的巷弄。
*另一間清真寺。
*建築物以土磚、泥土和筆直的楊木為主,搭配厚重而華麗的木門。
*如今的高台民居旁已是現代大樓林立。
*高台民居外,可明顯看到是建築在一個小台地上。
*高台民居,其實很多房屋都已經相當具有歷史感。
與高台民居隔著吐曼路,就是喀什舊城區。整個舊城區也是在地勢較高的台地上,不過幾條大路旁的民居大多已經整建,外觀看起來比高台民居新穎。整個舊城區可分為許多巴札,也就是市集的意思,這些巴札是以主要販賣的物品區分,例如最靠近高台民居的是花盆巴札,在新疆乾燥地區缺乏色彩的維吾爾族人,很喜歡在家中種植花卉,因此有很大規模的花盆巴札出現;沿著阿熱亞路走,則會經過都是賣鐵器的鐵匠巴札,以及賣維吾爾族小花帽的帽子巴札。舊城區包圍著喀什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爾清真寺」,形成了平日喀什維吾爾族人主要的生活區域。
*花盆巴札,就一堆大大小小的花盆擺在路邊。
*阿熱亞路,是舊城區中較低窪的地方,阿熱亞意為「有河流之處」。
*整修過的舊城區,看起來比較乾淨寬敞,但也仍處處看的到民族風情。
*舊城區一景。
*坎土曼巴札,即鐵匠巴札。
*清真寺(左)與帽子巴札的新建巴札大樓,上面還畫上了帽子巴札的圖案(右)。
在舊城區逛到天將黑,由於這些巴札大多還是賣當地人的東西,遊客看了比較不知道要做什麼,所以決定在這邊找晚餐吃。不過此處不只語言不通,連商店招牌、菜單幾乎都寫著伊斯蘭文字,總算靠著比手畫腳,點了晚餐。吃飽喝足後,走在這猶如夜市一般的街道,看著人來人往,見到幾個女生穿著維吾爾族人常穿的鮮豔長裙,這裡果然不是漢民族的世界。
*小吃店招牌,只看得懂四個字,最後用比手畫腳才成功點餐(左);維吾爾族婦女常穿這類色彩鮮艷的長裙。
2015.09.10造訪
2015.12.13完稿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