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公路二十四道拐景觀。
在台灣尋找旅遊景點,透過Google Earth看大家上傳的照片,此時突然發現有一處地方公路呈現非常扭曲的模樣,其彎曲程度與台灣北宜公路、北橫公路棲蘭段相比,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拍攝處的視野非常好,讓我也心生親自拍攝的念頭。後來一查,此處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晴隆縣近郊,已經開發成為「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景區。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派遣史迪威(Stilwell)將軍擔任中緬印戰區的參謀,同時兼任駐華美軍司令,因而與中國西南部、緬北、印度地區頗有淵源,儘管在日本進攻英國緬甸殖民地時因戰略失誤而大敗,但在民國三十四年的反攻中,成功收回緬北地區,並在史迪威主導、馬歇爾支持的情況下,興建了中印公路,分擔駝峰航線的運輸壓力(但成效有限),也因此中印公路就被稱為「史迪威公路」,而整條中印公路在雲南昆明-緬甸木姐之間與滇緬公路共線。
儘管絕大多數的文獻都認為昆明是滇緬公路、中印公路的起點(里程數0公里處),但從昆明通往戰時首都重慶,途中必須經過貴州,晴隆縣城也是重要的中繼站,因此許多記者、旅人的記錄,都將晴隆此處一個公路上坡,連續拐彎二十四次的路段,作為滇緬公路或中印公路「路途艱險」的代表圖像,故「晴隆二十四道拐」目前也被中國政府列為「史迪威公路」的一部分,並規畫出了一個「懷舊城區」的景點。
*一個營造的懷舊小鎮,看起來比較像拍電視劇的地方。
*裡頭還有工作人員裝扮成共產黨游擊隊的模樣。
*二十四道拐展館。
*古法營造的新城鎮。
*復古城門。
*我們就是要搭這個車,上俯瞰公路的觀景台。
中國目前已開發景區的特色,便是大老遠就把你在半路攔下,要求你買門票、車票之後才能去,晴隆二十四道拐當然也不例外,我在台灣就已經查好了可以上哪條路,到了現場才發現有管制,一定得去買門票,搭他們的車上觀景台,這樣每個人就要60元人民幣了。當然統一搭遊園車也有好處,至少就不用擔心在狹窄的觀景台處如何停車了,只不過短短5分多鐘的路程,被收了60元人民幣,心情仍是不太好,只得多拍幾張照片了。
抵達景區入口,剪票進入後,就可以看到晴隆二十四道拐的本尊。作為「西方想像落後中國的偉大建設」意象,前幾年道路旁邊建立了直上直下的輸油管,被評定為破壞景觀後,現在似乎又以綠化的方式,將管線隱藏起來,以維持這個「克難景觀」的純粹性。比較意外的是,這條彎來彎去的道路,目前車流量還挺大的,可直接通至G320國道,以直線距離來看是一條捷徑,實際上有沒有比較快就不清楚了。
*景區剪票口。
*從山頂俯瞰二十四道拐,這裡現在還在興建景區設施,不過其實在路邊就可以看到公路了,猜測可能會是個很雞肋的大型場館。
*二十四道拐(左)與後來繞遠路的G320國道(右)。
*拉長鏡頭,可以發現還是有不少車在走。照片左側隱約可看到管線,但已經綠化的不明顯。
按了不少照片後,這個景區也沒別的事情好做,決定就此離開,回到那營造出來的古鎮古城。此處給我的感受,除了二十四道拐公路本身密集轉彎,讓人沒開車也頭暈的路形外,另一方面也體會到景區部門對於這裡景觀的維持與再現下了很多苦工,這裡的外國遊客不少,或許讓他們維持著這裡就是「古老中國」的感受很重要,但另一方面,就中國國族主義來說則不可能維持「落後」的想法,大建設是讓人最快感受到實力的方法,目前晴隆縣看來仍朝著這條路繼續前進。
另一方面,在這裡見到了多次「史迪威」之名,大概也是在台灣的我們少有的經驗,畢竟史迪威的行事作風與蔣介石格格不入,蔣介石非常不喜歡史迪威,而史迪威也暱稱蔣介石為「花生」,意即懦弱的人,因此在台灣我們不認識史迪威,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史迪威在任中緬印戰區之時,對共產黨的革命甚有好感,因此目前中國政府也對史迪威的書寫是比較正向的,這也印證了同樣的歷史事實,會有不同的歷史解釋,在這邊,我看到了兩種不同價值觀的碰撞。
*二十四道拐景區地圖。
一、參考資料
2016.08.14造訪
2017.06.26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