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9日

生活札記:從人為地形學的角度看供水設施的興築

  圖一:中庄調整池攔河堰一景。

  六月十八日是這學期地理系博士班必修課考察的日期,考察的地點由修課同學依自己關注的議題,在桃園大漢溪流域一帶挑選點位。由於下巴我是朝向地形學進行鑽研,尤其是很有可能往人為地形學(Anthropo-geomorphology)的方向進行探討,故挑選了石門水庫大壩下游段至鳶山堰間的河段進行考察,實際考察的地點,是在大溪聚落附近的月眉停車場,並從河堤上近距離觀看中庄調整池攔河堰(如圖一)。

  Golomb and Eder (1964)就已經提出了人為地形學的概念,但直到Szabo et al. (2010)才將人為地形學彙整成冊,更進一步的探究包括Ashmore (2015)提出了社會地形學(Sociogeomorgpology),強調整個環境系統應該是「社會-自然(Socio-nature)」系統,這基本上涉及了地形學「哲學」觀的改變,將人類視為地形演育「外營力」的作用之一,而非再將人類隔絕於自然環境系統之外,當作是系統外的非自然干擾因素(社會地形學則是更專注於社會制度、政治、經濟發展導致的地形變遷)。

  回到大漢溪,從漢人入墾大溪以來,大漢溪就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從內山運出的資源透過大漢溪的水運,從大溪以舢舨運送到艋舺,而當河運的功能消逝之後,大漢溪的主要功能則轉變為供給現代化社會民生、產業用水。1964年,石門水庫大壩竣工蓄水(後池堰亦啟用);1983年,鳶山堰啟用,透過板新給水場將水過濾後,供給桃園、台北縣(新北市)部分地區民生用水。此外,這一段溪流尚有月眉圳等圳道築堰攔水,大漢溪的水沙狀態在半個多世紀以來,有了根本的變化。

  Brandt (2000)在整合分析全球大型水壩下游地形變遷與分類的研究中,說明了大壩對於河流系統的影響可包括:1.流量與洪峰頻率的改變,可能出現自然狀態下不會有的晝夜規律性洪峰,或者洪峰流量被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也造成低流量時間拉長等可能性;2.沉積物的搬運量,壩堰明顯的會攔截來自上游的大量推移質沉積物,僅有懸移質與溶解質可以被帶往下游,使得下游河水的含沙量變低。這兩個改變會進一步改變河床的形態,一般而言,會在上游形成臨時侵蝕基準面,所以上游會產生堆積作用,而下游則因洪峰被有規律的控制且缺乏沉積物,則會開始向下侵蝕。

  在石門水庫大壩與後池堰下游側,由於定時放水或豪雨洩洪的緣故,下游缺乏沉積物的「清水」流速甚快,使得大溪一帶的河床被快速下蝕,透過老照片我們可以發現,原來的大漢溪河床其實是卵石遍布(圖二、圖三),中有稍深的流道,才適合舢舨運輸;但目前在大溪一帶,我們看到的是底岩大量露出(圖四、圖五)。這是所謂的「清水效應」導致下游河床受到快速侵蝕的結果,這不過是從1964年至今,大約53年的事情而已。這個效應不只發生在大溪聚落一帶,更向下游延伸至月眉、中庄一帶,此處原有兩條分流,在中庄聚落南北兩側,但清水效應快速下蝕了南側的主要分流,使得北側分流漸漸失水,形成舊(廢)河道。

  圖二:大溪聚落河岸老照片一景。

  圖三:大溪橋舊景,溪中以卵石為主,崖壁下方有月眉圳通過。

  圖四:今日先受清水效應再受人工結構物攔水形成的河床。

  圖五:大溪聚落下方橫亙的底岩露頭。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都會區的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愈顯不同,尤其在幾次颱風過後,石門水庫原水濁度飆高,因此人們開始思考對策,其中一個方案便是興建「中庄調整池」。在已經不太可能興建大型水庫的社會氛圍下,中庄調整池的計畫利用了前期地形演育的結果,即中庄北側的舊河道。由於南側現在的河道持續下蝕的關係,北側舊河道已經明顯高於南側河道,所以洪水時也不易被波及,水利署利用此一地形特徵,將舊河道加以改建、加固,建設成一調整池,在平時以中庄攔河堰攔截乾淨的「清水」,颱風豪雨時則關閉攔河堰閘門,混濁的水直接往下游排放,而此時板新給水場將改取中庄調整池內儲存的清水,大約可供整個供水區約6到8天的用水量。

  為了中庄調整池的工程,又設計了中庄攔河堰攔水,原本因為清水效應而持續下蝕的大溪、月眉段河床,此時又出現了一處臨時侵蝕基準面,故可能在未來的幾年又開始堆積,形成了一個人為控制的「地形演育反轉」狀況。值得注意的是,中庄調整池並非一固定式壩堰,而是可透過機械控制放下水閘排砂的壩堰,是否在未來會出現規律(或人為操控)的「侵淤循環」?這將是未來可以注意的地方。

  透過大漢溪石門大壩到鳶山堰間的河段,以及中庄調整池的興建,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社會、經濟、政治需求,會直接的改變此地的水文、地形演育模式,在人為地形學或社會地形學中,人類就是透過這樣的角度成為一種「營力」。而這種營力,可能特別容易出現在需要提供「都會區」、「大型工業區」用水的核心區外圍,在此案例中,大台北都會區為當然的核心,周遭的區域則是用以提供核心區所需的服務,在這樣的思維邏輯下,人為營力在當代最顯著的地方,可能就是這些提供服務的區域,不管是建壩、供水、伐林、......,我們或許可以好好思考,人為營力的區域差異與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關連性。

  本文所提地點之分布圖。

  中庄調整池工程設施圖(出處: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


參考文獻
Ashmore, P. (2015)Towards a sociogeomorphology of rivers. Geomorphology, 251: 149-156.
Brandt, S.A. (2000)Classification of geomorphological effects downstream of dams. Catena, 40(4): 375-401.
Golomb, B. and Eder, H.M. (1964)Landforms made by man. Landscape, 14: 4-7.
Szabo, J., David, L., and Loczy, D. eds. (2010)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Dordrecht: Springer.


造訪日期:2017.06.18
完稿日期:2017.06.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