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日

野地旅0157:東河橋與美蘭劇場河階[台東成功東河]

地點:台東縣成功鎮信義里舊東河橋;台東縣東河鄉北源村美蘭附近劇場河階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五月二十四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台灣地形,帶隊老師:沈淑敏)

---------------------------------------


  *東河橋至美蘭劇場河階之地形圖。

  之前,在瑞穗時因為管制甲類大客車的緣故,無法前往瑞港公路親眼目睹秀姑巒溪切穿海岸山脈處精彩的曲流河階地形,因此沈老師說一定要去泰源盆地中,看看馬武窟溪所製造出來,一樣精彩的曲流河階。沒想到司機大哥差點又潑了我們一頭冷水,因為他印象中,進入泰源盆地的富東公路也管制甲類大客車。心想實在太可惜,無論如何,都先在路口處的馬武窟溪口(東河橋)先停一下。

  我在小學三、四年級時,就曾經造訪過東河橋,看橋下的白雲石,白雲石是一種石灰岩,屬港口石灰岩層,由於外觀潔白純淨,曾受到許多人的喜愛,拿來製作地磚等家用裝飾,當時開採的,是有「秀姑漱玉」之稱的白雲石,位在秀姑巒溪出海口的長虹橋(大港口)附近,現在,秀姑巒溪可是一塊玉也漱不出了。東河橋這邊或許是因為峽谷深而窄,沒有什麼腹地,開採不易而留了下來。

  東河橋分新舊二橋,新橋即為現在的濱海公路所走的位置,橋體紅色,橋墩從側邊斜伸支撐。舊東河橋由日本籍工程師吉田課長所設計,完工於日治昭和五年(1930),不過年代另有一說為大正十五年(1926),何者為真?不知道。其橋身因應地形,北段為拱橋,南段為一般支架式橋樑,別出心裁,南北兩段分隔處,有一類似吊橋般的高拱,造型優美,被列為台灣歷史百景之一,也是東河橋風景區最大的賣點。只可惜,大部分的人都會將車開到舊橋邊,上來走一走,我卻想到新橋上替舊橋遠遠拍張全身照,時間不夠,只能等待下次了。


  *從舊橋遠眺新橋。


  *從舊橋往馬武窟溪上游峽谷看去,白色的石頭即是港口石灰岩。


  *近看舊橋,底下的拱形都看不見。

  在此停留的短暫時間中,司機傳來好消息是,總公司說這條路甲類大客車可以開進去個幾公里,於是我們就開進了峽谷,此處河水切穿第一道都鑾山層,第一道峽谷過後,經過一個大曲流,為隧道部落所在地,不久,進入另一個峽谷,此處峽谷稱為登仙峽,比前一個更為狹窄,是河水再度切穿堅硬的都鑾山層,似乎有步道可以沿著峭壁行走,以後有興趣可以來看看。


  *東河一帶地質圖,節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過了登仙峽後,便進入了東台灣最大的盆地,泰源盆地,此處之地質為八里灣層,與都鑾山層相比是十分的軟弱,因此內部被馬武窟溪下切侵蝕十分嚴重,但由於河水在谷口處受到阻擋,使得盆地內部河水積聚,河道產生彎曲,盆地內的馬武窟溪遂變的彎彎曲曲的,幾乎可號稱全台灣最彎的河。馬武窟溪發源於海岸山脈的富興山列,在盆地中形成大量曲流河階,隨後切穿海岸山脈的麻荖漏山列和都蘭山列之間,進入太平洋。上述三個山列,都是都鑾山層,堅硬無比,使得泰源盆地四周的山脈看起來都十分的高聳,而中間低平。


  *泰源盆地地形圖。

  我們一路開進泰源盆地深處,沿著馬武窟北溪往北前進,抵達了一個叫做美蘭的地方,停車眺望前面的曲流河階。此處有一個牌子,寫著「劇場河階」,故名思義,此處的河流與河階看起來就像個圓形的劇場一般。告示牌上說可看到七階河階,我倒是還看不太出來,下面參考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全台灣河階資料建置計畫中的圖,一樣看不出這麼多階,所以想必是要發揮一點想像力的。


  *美蘭劇場河階,右側高山為富興山列。


  *馬武窟北溪複雜的河階群。紅色框框為下圖放大範圍。參考經濟部河階資料庫建置計畫。


  *我們站在觀景點眺望前方的曲流,就成了上面照片的樣子。


  *觀景點轉個頭就是高聳的都歷山,是都鑾山層所分布的地方。


  *灰白色的八里灣層上,又覆蓋了一層黃色的沖積層,兩層呈現不整合。

  離開劇場河階,我們還到附近的媽祖廟看了一下離堆丘地形,隨後離開泰源盆地,台灣地形考察第二天的行程,也差不多告一段落。


◎後記

  東河舊橋已在文建會所舉辦的投票中被網友評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編按:東河橋建造之歷史新解請參見野地旅0351再遊東河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