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7日

野地旅0356:風雨磯崎灣[花蓮豐濱]


  *磯崎灣北部二十號橋附近野溪的出海口,海灣南部的龜山似乎在浪頭中游泳。

  這趟旅程,我們來自黑龍江的春梅,對於太平洋的嚮往,遠遠超乎我們這幾個台灣人的想像,在烈日籠罩的南國三仙台(野地旅0353三仙台)讓春梅摸太平洋海水,根本搔不著癢處,一路上延著海岸喊著想要摸太平洋海水,於是腦海快速運轉,思考何處可以保證我們不會太晚抵達當晚的目的地花蓮,又可以讓春梅摸摸海水,最後迸出的地點就是花蓮最美的海灣「磯崎」。

  在我很小的時候,曾經由老爸開車,載著一家子人從北往南經過磯崎,當時在一處可以眺望磯崎灣的觀景台,首次見證了磯崎的美景,雖然印象不深,但有照片為證;後來幾次陰錯陽差,讓我看到美麗的磯崎海灣,心中也不斷的在計畫如果有機會,一定會帶自己的另一半來這邊感受不同於一般海水浴場的海灘,不過想歸想,一直沒能成行。因此趁著這次環繞海岸山脈的旅程之便,來磯崎看看,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稍早在烏石鼻(野地旅0354烏石鼻火山地形)時,天空顏色就已經與地上的烏石相差無幾了,到了磯崎,更是狂風大作,海浪力道看起來相當的猛,而不像三仙台那樣容易親近了。即便如此,當我們驅車經過磯崎灣南端的龜山後,找到了海水浴場的停車場。四月初,海水浴場未開放,讓春梅有點失望,只能隔著圍欄和磯崎灣的海灘拍拍照,過過乾癮。


  *磯崎海灣附近地圖(截自上河文化,北島地圖)。


  *與太平洋合照過過乾癮的春梅。


  *從海水浴場處近看龜山。根據陳文山等人的研究指出,龜山也是一塊崩落岩塊,和三仙台類似。

  有點失望的離開磯崎海水浴場,繼續往北前行,我試圖找找看有沒有其他可以接近大海的地方(雖然我很害怕春梅太接近大海,就被流走了),開著開著,公路絲毫沒有接近大海的意思,只好在公路即將再度高遶(代表遠離海邊)之前,在二十號橋旁的小產業道路彎了進去。這條產業道路沿著磯崎灣北側的一條無名小溪,我們把車子停在溪邊,走到海邊去。

  此處的海邊就不是沙灘了,而是礫灘,灘形也比海水浴場處來的陡,與沿岸海流流向與波浪營力大小有關係,但是什麼樣的關係,我就不是很清楚了。這裡的礫石大多灰灰黑黑的,配上灰灰黑黑的天空,讓我們也沒什麼想要親近海邊的意圖。幾個人坐在漂流木上,看著春梅一步步接近海邊,自顧自的被海浪打溼,我們真的很怕春梅就像林默娘一樣進到海裡去了。


  *在礫石灘合照,其實此處拍浪頭也別有感覺。


  *走向大海(驚)!


  *浪來了。


  *浪又來了!


  *二十號橋與橋下的野溪,野溪出谷處呈一個小峽谷,挺有趣的。

  在這個海灘,雖然沒做什麼事情,但因為春梅站在石頭上不穩而扶著我,就被後面其他的幾個人拍了緋聞照,讓我回到台北之後還解釋了好一陣子(還好我單身)。離開磯崎灣,我們上到好幾年前,曾經拍過整個海灣風景的觀景台。觀景台的位置在海灣北端的「芭崎遊憩區」,此時天色已暗,光源不足,整個磯崎灣看起來黑黑的,實在不像是個夏日時熱門的戲水景點。


  *灰濛濛的磯崎灣。

  不過,從晦暗的磯崎海灣身影中,我們還是可以想像,當此處的灰濛濛雲層散去,變成碧海藍天時,此處,不正是天堂嗎?


一、參考資料
1.陳文山、方中權、劉力豪、楊小青、顏一勤、黃能偉、楊志成、陳勇全、龔慧敏、賴慈華、費立沅(2006),〈台灣地區上新世至全新世的沈積同時變形構造-地震岩的沈積環境〉,《西太平洋地質科學》,第6卷,pp.191-220。


2011.04.03造訪
2011.05.07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