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5日

野地旅0230:國本農場[台東市]

地點:台東縣台東市南王里卑南文化公園旁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三月八日
性質:外埠教學參觀(帶隊老師:吳進喜、林聖欽)

---------------------------------------


  *國本農場,一間三合院式的日本風味建築。

  當逛完卑南文化考古遺址的開挖區之後,我以為要原路折返回去,沒想到居然走去了另一個地方。在開挖區的旁邊,有著一間牆面都是彩色洗石子工法的屋子,繞到正面去看,才赫然發現,喔,這真是間美麗的三合院建築,而且長的跟傳統的三合院是一點都不像!原來這間是建於昭和十六年(1941)的王氏故宅,寫有堂號「瑞村堂」,光復後的卑南鄉第一任派任鄉長王登科便是住在這個宅院裡頭。

  這間房子光看外表,就可以看很久了。整體格局為傳統三合院式,院外有圍牆,除了少一個半月池以外(早期確實有有),其格局與傳統形式上沒什麼不同。建築體本身獨特性在於那濃厚的日本風味,其屋瓦採用的是日式黑瓦,左右伸手的馬背山牆部份則有著代表王家國本農場的商號標示,正身用大理石寫上堂號瑞村堂;建築全棟房屋採鋼筋混凝土建成,連屋簷下方的斗拱都是混凝土「偽裝」而成的,牆壁外覆紅、綠、黃三色洗石子工法,在昭和年間算是挺流行的建造方式;窗戶的部份,入口兩側有傳統葫蘆狀的窗柵,正身內部則是西式方窗,與傳統三合院相似處在於兩側伸手處上方的通氣孔,但有用類似百葉窗的方式封閉,最具特色的則是下方的圓形窗,別具一番巧思。院外圍牆於左右兩側各有一出入口,右側出入口並未開放,目前開放的是左側出入口,上面一樣用大理石寫著國本農場四字。


  *瑞村堂正面,標準三合院形式。


  *建築伸手的三種不同窗戶,山牆上有商號標誌。


  *斗拱也是鋼筋水泥加上洗石子工法。


  *瑞村堂。


  *院前木門看起來別有古意,兩邊的燈大概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吧?(照片麻豆:胡蹦蹦)


  *院牆的門。(照片麻豆:陳小豆)


  *院門上所寫的國本農場字樣。


  *台東縣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告示牌。

  瑞村堂主人王登科原本並不是居住在台東,而是在台南學甲鎮的鹽分地帶,於大正十三年(1924)與台東製糖株式會社承租大量土地,成立「Yama王農場」,招攬西部移民進行甘蔗的種植,提供會社糖廠使用;昭和十五年(1940)改名為國本農場,引進新種甘蔗增加產能,以卑南族人進行收割,漢人進行監管;隨著太平洋戰爭的進行,國本農場也開始進行「國策作物」的栽植,確實的落實「以國為本」的精神,國本農場所栽植的國策作物如篦麻、苧麻和棉花等,其中以篦麻為大宗,可壓榨出篦麻油作為飛機的潤滑油使用。

  很多網路資料上都說國本農場只是指那一間建築,我則認為不然,國本農場的經營管理在瑞村堂中(兼具起居功能),然而範圍卻是大片台東平原的西側山腳,正因其管理模式囊括漢人、原住民,以王登科地方仕紳的角色,才能在光復之後繼續在地方擔任要角,成為第一任卑南鄉長。正巧,國本農場的土地就正好在卑南文化遺址的正上方,我們還不時能看到當時的人們直接拿遺址中搭蓋建築的卵石,改建成田埂的模樣呢。


  *用卑南文化遺址的卵石所築成的矮牆。


  *國策作物,苧麻。


  *國策作物,篦麻(攝於台南縣新營市鐵線橋聚落外農田)。

  國本農場,以國為本,倒是很好奇當時王登科為什麼沒被老蔣關心到底是以哪國為本?
 
 
一、參考資料
1.319旅行事誌-國本農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