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南投縣仁愛鄉精英村屯原登山口→雲海保線所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七月一日
性質:旅行
---------------------------------------
*海拔2360公尺的雲海保線所前合照,左起雅鈴、蕙娟、政耀、林怡、佳穗、惠勛和我。
能高越嶺道,現在的全名稱做能高越嶺國家步道,2008年起林務局配合行政院的觀光客倍增計畫,開始推動國家步道系統的建置,要成為國家步道,有幾項評選標準:第一,自然資源的代表性或獨特性;第二,具文化歷史特殊性;第三,具美質明確或獨特性。除了三個條件之外,還有些限制因子如下:第一,儘量避免穿越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暨重要棲息環境、國有林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暨史蹟保存區、或其他環境敏感地區;第二,避免經過災害敏感地區;第三,以既有現存步道為主。三個限制因子中,前兩項在台灣是相當難以避免的,因此主要的限制因子是第三項,也就是以既有的步道作為國家步道的規劃基礎,因此,絕大多數的國家步道都可以被冠上「古道」二字!
能高越嶺國家步道也被許多人稱為能高越嶺古道,此路徑的出現可追溯到數百年之前,賽德克族的巴雷巴奧群在無意間發現台灣東部的平坦地(即花東縱谷北端)可供居住,於是有部分的族人開始遷居,並在往後透過此路徑進行埔里盆地(原居地)賽德克族與花東縱谷阿美族間的交易,賽德克族人也成了台灣中部的山區商人。進入日據時期,為了控制台灣的山地原住民,於大正六年(1917)從原本的步道開闢警備道能高越嶺道,也是現在能高越嶺國家步道的基礎。民國三十九年台電將能高越嶺道拓寬,建造127座巨型鐵塔,從花蓮將多餘的電力引到西部,完成東電西輸的工程,被譽為是「電力的萬里長城」,此外台電每隔10公里建有一間保線所,提供保線人員居住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興建輸電系統時,原本要將能高越嶺道一併興建成為中橫公路,因此有省道台十四線的出現,但因沿途石灰質片岩破碎程度高,施工不易,最後改採北方的合歡越嶺道作為中橫的最終位置,而台十四線就成了東側只到花蓮銅門,西側只到南投廬山的斷裂公路。
今日的能高越嶺道西側起點為屯原登山口,東側起點則是花蓮縣的銅門,不過銅門至瀧澗間有台電拓建道,全長約83公里,屯原至五甲崩山之間的27公里步道仍保有日治時期警備道的模樣,沿線史蹟有雲海保線所、光被八表碑、檜林保線所、銅門(瀧澗)發電廠等,而鄰近的自然資源有南華山、奇萊南峰兩座百岳、高山湖泊天池以及中央山脈主稜線的絕美景致。有這麼多吸引人的地方,再加上從日治時期起這就是一條最為平緩好走的越嶺道,因此近年來國家步道系統開發完成後,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級登山路線。
我們這一群人可以說是初次真正的登山,因此安排了一個悠哉悠哉的行程,別人最多三天的行程,我們安排了五天,大致上是這樣的:
第一天:台北→埔里→霧社(午餐)→屯原登山口→雲海保線所(步行約4K)
第二天:雲海保線所→天池山莊(步行約9K)
第三天:天池山莊→天池→奇萊南峰→天池→南華山→天池→天池山莊(步行約12.4K)
第四天:天池山莊→光被八表碑→卡賀爾山→光被八表碑→天池山莊(步行約13K)
第五天:天池山莊→雲海保線所→屯原登山口→台北(步行約13K)
*本次能高越嶺路線圖。7/5為天池山莊原路返回屯原登山口。
七月一日,終於到了出發的日子,大夥兒早上七點在地形室進行行李的最後確認,然後在師大校門口和我們的司機大哥吳大哥會面,把行李綁在車頂上之後,宣告旅途開始。先在埔里拍了幾張河階的照片,然後在霧社吃午餐,再走屯原產業道路抵達登山口。路況其實比想像中的好,但是低底盤的車子還是不要輕易嘗試,在登山口做做操,伸展一下筋骨,準備開始登山囉!
*師大校門口合照,左起林怡、政耀、雅鈴、佳穗和蕙娟。
*登山口整裝。
*能高越嶺古道的入口招牌。
大約下午兩點,正式出發,我的背上大概有15-18公斤左右,另外手上還有2公斤重的八人帳篷(原本背在背上,但會導致我嚴重重心不穩)。屯原登山口海拔約2200公尺左右,我們今天的行程只走到4K處,海拔2360公尺的雲海保線所,爬升跟距離看起來不大,但偏偏第一次重裝的我們還是龜速前進,稍微遇到上坡就氣喘吁吁了。很快的就遇到了破碎的崩塌地,其中在0.5K的崩塌地把原本應該是一號吊橋的地方給崩掉了,因此要繞一小段路,還好不遠。第一天的行程其實沒有什麼太多的風景可看,大致上就是優美而涼爽的針闊葉混合林,步道應該可以算是平緩好走,不過我們還不習慣重裝罷了。由於能高越嶺道同時也是台電的保線路,因此沿途偶爾可以見到一些保線路支線,雖然看起來很寬敞,但我知道走下去一定很累;除了保線路外,當然也會看到高壓電線、電塔經過,我真的覺得在這樣的山上闢建「電力萬里長城」,姑且不論生態環境保育等議題,這些台電工人確實是值得尊敬的!
前往雲海保線所的途中有一個眺望點,有解說牌,可以遠望馬海僕富士山。日本人治台之後,為了南進政策的執行,進行了一連串台灣山林地區的資源調查,在調查過程中,若見到一些山形與日本聖山富士山相仿(大體上就是錐狀山體),就會把它稱之為XX富士山,馬海僕富士山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例子,有名的原因是霧社事件抗日英雄莫那魯道及其部族遭到日本軍警圍剿的最後,就是在馬海僕富士山以集體自殺結束生命。霧社事件的發生,與日本人在台灣山地對原住民採取「以蕃制蕃」政策,還有平地人的傲慢態度綜合而產生的,有興趣的人可以仔細研讀一下兩次霧社事件(細分可分為前後兩事件,前事件為我們所熟知的霧社事件,後事件則是霧社遺族遭到其他部落的人屠殺)的前因與後果,便可知道早期被日本總督府選為「模範蕃社」的霧社為何會發生如此慘烈的抗日事件。
過了這個眺望點後不久,來到一間鐵皮小屋,稱作「雲福祠」,是一間小土地公廟,保佑著台電保線人員以及來往的登山客。過雲福祠後轉個彎,就可以看到我們第一天晚上要紮營的雲海保線所了。雲海保線所是一間日式木造建築,原來是日治時期「尾上駐在所」的建築遺留下來的,尾上駐在所原本應該在現在位置的西邊約1K處,但在霧社事件時,與櫻、赫哥、博阿倫、屯原、能高駐在所一同遭到焚毀,事件過後日本人為了加強原住民控制,增建富士見、松原兩駐在所,並重建其他駐在所,而尾上駐在所就從舊址遷移到尾上山的南稜線上;民國三十九年,山地警備解除後,為了配合東電西輸工程,改名為「雲海保線所」,使用至今。
*才剛開始走,就見識到中央山脈地區破碎的地質條件。
*一號吊橋斷了,只剩下單邊橋柱(右),因此必須繞路過小溪(左)。
*大致好走的步道,以及蓊鬱的森林。
*高壓電線經過,看起來地面有保養,草並不長。
*馬海僕富士山,今天的雲霧比較多。
*保線路支線,看起來雖平,但坡度挺陡的。
*過4K後終於走到吊橋了,限五人通行,但不知道是輕裝五人還是重裝五人!
*雲福祠。
*雲海保線所。
約在下午四點半到了保線所後,我們選定了靠近東邊的一片小草地紮營,並且準備開始我們要自己煮的第一餐。今晚我們吃的是前一天從家樂福買來的兩包岡山羊肉爐,這兩包羊肉爐重達2.4公斤,是我背的,所以大家趕快吃掉我很高興!除此之外,也消耗掉了大約六七公斤的水。在閒暇之時看看保線所附近的景致,雲霧裊裊,果然不負「雲海」之名。海拔2360公尺的雲海保線所在逐漸入夜之後也開始變冷,吃著熱騰騰的羊肉爐麵線確實是享受,而且算是吃的很飽呢!吃完,大約七點左右下了一陣小雨,還好持續不久,七點半我就睡了,畢竟晚上就是什麼也看不到。睡到九點多時醒過來,還以為要天亮了,第一天在山上睡其實睡的不好,尤其十二點前不斷的醒過來。午夜十二點多,聽到帳篷外有人聲,原來是有三個趕路的人來到雲海,並且紮營,出帳篷簡單的聊了一下,抬頭一看,滿天星斗真是太美了,看過滿天星,下半夜就比較好睡了,準備迎接第二天的行程。
*雲海保線所,海拔2360公尺。
*保線所前是一片營地。
*搭帳篷中。
*處理羊肉爐。
*雲海保線所的夕照(晚上六點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