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4日

野地旅0437:五溝水淺遊[屏東萬巒]


  *五溝水劉氏宗祠外觀。

  離開建功庄(野地旅0436建功庄)後,愛看古蹟的我們一家人,便驅車前往六堆地區最著名的客家聚落「五溝水」,從地名上來看,溝水代表水圳、水路的意思;自頭溝水起,經二溝水、三溝水、四溝水至五溝水,是一連串具有序列性的聚落,代表著從東港溪自下游往上游開墾的次序。五溝水以東,鄰接平埔族聚落赤山(野地旅0233赤山村)、萬金(野地旅0234萬金聖母聖殿)地區,可說是六堆客家領域東側的前鋒,當然萬巒屬於先鋒堆並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自古以來,五溝水聚落與赤山、萬金不睦,大概可以用宗族語文化的差異來解釋。


  *東港溪沿線聚落分部圖。

  當然今日的五溝水聚落已經感覺不太到往日的警戒氣氛,取而代之的,是全國第一個被指定的「歷史聚落」,留有眾多的客家夥房建築(類似閩南人的合院建築),可說是東港溪沿線中,歷史文物、建築保存最為完整的聚落,也因此吸引了不少喜愛鄉土文化的遊客前來五溝水,再加上位處於東港溪沖積扇,至今仍潔淨的天然湧泉也造就了五溝水中另一股生態的氣息,可說是近年來社區三生營造(生活、生產、生態)中的佼佼者。我也是慕名而來的遊客之一。

  不過這次不巧,由於莫拉克風災後,部分夥房受到毀損,因此正在大興土木,而剛好這陣子吵得沸沸揚揚的五溝水天然湧泉濕地,事前我也沒查好資料,只覺得五溝水聚落處處是好水,也就沒有深究,更別說聚落中眾多的伯公,我只看到其中的兩處(南柵伯公和大伯公公園中的伯公),夥房也漏了好幾處,各地只是走馬看花而已,只能算是淺遊,有機會的話,肯定是還要再來一趟。

  我們刻意經過了鹿寮(野地旅0236鹿寮洗衣場),在萬巒吃了遠近馳名的豬腳(但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花生豆腐)後,經過四溝水不停,直接前往五溝水最著名的古蹟「劉氏宗祠」。出發前在網路上已略有瀏覽,但看到劉氏宗祠真面目時,仍不禁訝異其規模與雅致的細節。劉氏宗祠始建於同治三年(1864),後因地權、日本佔領等因素暫停修建,至大正十年(1921)完工,建築整體為二堂四橫的圍屋型式夥房,並於兩側設有「重光樓」和「藜然閣」門樓,造型完整規模宏大。此外,宗祠門前設有大片禾坪(又稱曬穀場、稻埕),兩側還各設有一涼亭。禾坪前無半月池,以一條玉帶河代替,景致優美。


  *劉氏宗祠外的洗石子圍牆,將禾坪圍繞,顯示劉氏不凡的財力。


  *右側的藜然閣門樓,採洗石子工法,內側夥房為磚造,外側夥房為水泥造,是因為興建年代不同。


  *左側的重光樓門樓,與藜然閣門樓對稱。


  *劉氏宗祠祠堂。


  *劉氏堂號彭城,外牆上有彩繪與剪黏裝飾。


  *從祠堂外看向入口,內側有大乙重光匾額(左);祠堂內的神主牌位,客家人習俗將所有祖先陳列於祠堂中央,不立神明位(右)。


  *供桌下的土地龍神香座位(左);夥房右側建為兩層大正式洋樓(右)。


  *禾坪兩側的涼亭。


  *祠堂前的玉帶河,為一沖積扇湧泉所形成的小溪,最終匯入東港溪。

  簡單快速的「瀏覽」過劉氏宗祠後,繼續驅車前往五溝水聚落內,將車子停在西秦王爺廟旁的一處小空地。聚落內部巷道十分狹小,頗有以往看過的「武裝聚落」之感,例如北部的犁舌尾(野地旅0419犁舌尾聚落),也與建功庄類似,不過並沒有柵門的設置。這類聚落最大的特色,就是很容易在其中迷路,還好五溝水聚落的社區發展協會有印製地圖給遊客,否則天南地北的走,還真容易不知道身處何處。

  五溝水內被指定為重要夥房的建築約有二十棟,密度相當的高,除了目前有部分在整建之外,還有一些隱藏在我沒發現的地方,因而錯過。其中最有名的,是劉氏父子於大正九年(1920)所興建的「觀海山房」。我很好奇它的命名,在五溝水要觀山不難,觀海卻不易,海與山之名,不知有何深意?觀海山房為培育當地人才使用,有點類似私塾學堂一般的功能,外觀上則採取仿巴洛克式建築,揉合中西文化為其最大的特色。


  *觀海山房正面一景。


  *觀海山房仿巴洛克式立面。


  *觀海山房的洗石子圍牆。

  隨後我們以觀海山房為起點,探詢了幾間夥房,大多都還在整修。根據社區發展協會的地圖,首先找到了廣玉祖堂以其堂前的半月池。半月池在台灣各地都可以看到,不過此處的半月池是屬於半活水。繞池一周,接著繼續前往南柵伯公,伯公即為閩南人所稱的土地公,南柵伯公的形式則是屬於客家族群特有的「墓塚型」伯公,不認識的人還可能會以為是個墳墓;南柵伯公扼守五溝水聚落南側的一處水邊,一般來說在風水上具有守財、保佑村庄不受外力侵襲的功能。南柵伯公對岸,則是一間正在整修的吳氏至德堂。


  *廣玉祖堂,整修中。


  *半月池。


  *南柵伯公,守護著五溝水聚落的南側。


  *南柵伯公前的小溪溝,有鴨子在戲水,看起來生態環境頗佳。


  *吳氏至德堂。

  離開至德堂,老媽和外婆先回西秦王爺廟休息,我和老爸則繼續在五溝水聚落中探索,看了穎川堂(鍾姓)、吳伯龍祖堂(舊磚窯廠)、大我祖堂(彭城堂,劉姓)。穎川堂外有個與劉氏宗祠類似的洗石子圍牆,有中西合璧之感,祠堂屋簷下的木雕斗拱相當精緻,祠堂內的供桌則是很有歷史氣息的石造供桌,土地龍神香座位也做成小小的洋樓式神龕,頗具特色。吳伯龍祖堂的先人曾經是五溝水的磚窯業者,因此這棟建築的特色就在於牆面上有各種不同的磚飾,是五溝水聚落中牆面最為多變的,與台中大肚的磺溪書院頗有類似之處(野地旅0370磺溪書院)。大我祖堂原本只有祠堂一間,後來才逐漸增建夥房的其他部分,祠堂內的「彩鳳棲梧」匾額頗有古意,供桌上則多出了神明畫像,應該是後來才增加的;轉頭一看,祠堂門楣上還有一「進士」匾額,網路上大多沒有介紹,不知緣由為何(註:五溝水聚落中另有一間進士第)。


  *穎川堂祠堂正身。


  *穎川堂木造斗拱與剪黏裝飾。


  *穎川堂內的石造供桌。


  *穎川堂土地龍神香座位,弄成一個小洋樓的樣子。


  *穎川堂外側圍牆。


  *吳伯龍祖堂一隅。


  *吳伯龍祖堂。


  *吳伯龍祖堂的磚雕。


  *大我祖堂。


  *大我祖堂入口。


  *大我祖堂祠堂內部。


  *大我祖堂祠堂內的進士匾額。

  時間之故,看完了上述的夥房後,便折返西秦王爺廟,發現另有一家人在此泡茶吃花生,聊一聊,也順便了解了一下西秦王爺廟的典故,在五溝水聚落中,西秦王爺算是中心信仰,由於西秦王爺是戲曲業之神,據說很會哄小孩,所以聚落中的人大概出生時,都會送來給西秦王爺做乾兒子。廟中神桌上有三個香爐,但只有供奉西秦王爺一尊主神,據說是日本時期,查禁臺灣民俗信仰,聚落的眾人把西秦王爺神像給藏了起來,但其他兩尊配享的神像(忘記是什麼神明了)則被日本政府沒收,因此現在仍有三個香爐。就在我們兩家人越聊越開心之時,才赫然發現其中一人,居然跟老媽是同個國小、同個國中,還同一屆的!這個世界真的是太小了。


  *兩家人在西秦王爺廟前泡茶聊天。


  *西秦王爺廟內,一尊神像三個香爐。

  時序逼近下午五點,還有其他行程,於是準備離開五溝水前往萬金,途中前往大伯公公園中尋找了伯公的下落,做為五溝水的最後一站。此外,回程時再度經過五溝水,經過一間「鍾家書樓」,看起來頗為典雅,但實在沒留下什麼印象,印象較深的,是鍾家主人飼養的一隻狗,非常愛舔人!還有一旁另一棟老屋,那壘石抹泥灰的牆面。


  *大伯公公園中的忠勇祠,早年開墾此地時,因守衛家園(可能與附近的赤山、萬金地區漢番衝突有關)而死亡的先人便集中祭祀於此,始建於大正三年(1914),可看出客家人墓塚型祠堂的型制(祠後有化胎)。


  *一旁的忠勇祠捐銀碑記,上面記錄了當時的總理等六堆客庄人名(始立於大正五年,1916)。


  *大伯公公園中的福德正神(伯公)香座位,應該是後來新建的。


  *大伯公公園中的另一座伯公,規模較小也比較古樸,可以明顯看到墓塚式伯公的型制。


  *鍾家書樓。


  *鍾家主人養的狗,對遊客超級友善,不過實在太愛舔人了!


  *一旁老屋的石牆,還挺有藝術感的。

  對於五溝水聚落而言,今天在這裡僅停留三小時(其中還有整整一小時是在西秦王爺廟聊天),其實看的並不仔細,甚至連走馬看花都還看不全,更別提到對這個聚落有什麼特別的發現。回到台北之後查了些資料,發現此處的夥房也都有明確的風水觀,聚落內包含水流東等多條小溪,讓整個聚落中雖然各個夥房坐向不一,但前方都有一條玉帶河,這對於一個武裝聚落(或者是防禦型聚落)來說是相當難得。是以回想一下最近因為治水工程而引發大規模抗爭的事情,我想生態保育是其中一個導火線,也是外界認識五溝水濕地的引子,但在更深層的文化內涵中,或許也隱藏有五溝水聚落的風水觀(這些小溪大多源自濕地,或本身就是濕地的一部份),清澈而富有生機的玉帶河,似乎也就象徵了五溝水聚落的生生不息。
  這次的五溝水淺遊,算是初步的認識,有機會的話,希望能再造訪,仔細一探究竟。




一、參考資料
1.行政院文化資產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文化資產個案導覽-五溝水
2.五溝水守護工作站
3.臺灣大百科全書-萬巒五溝水


2012.01.27造訪
2012.03.14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