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台北縣石門鄉富貴角海濱步道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八月二十九日
性質:地形室出遊(帶隊老師:楊貴三)
---------------------------------------
*富貴角步道遙望海灣彼岸的石門聚落和平坦的海階。
富貴角,之所以會到這邊,主要是楊老師想看一下老梅的石槽海岸,然後就往富貴角的步道去。步道平緩的在海階邊緣,除了看到風稜石、沙灘之外,還有一個軍事基地和富貴角燈塔。我們在富貴角公園的步道入口附近停妥車子,沿著步道走,起初可以眺望富貴角西邊的老梅石槽海岸(野地旅0169老梅聚落與老梅海灘),這次看這石槽海岸,或許是因為漲潮,或者是因為該處的石蓴藻生長季已過,也可能因莫拉克颱風造成漂流木、海水刮蝕海岸,已不復見翠綠的石槽海岸了。
隨後,可以在步道的兩邊見到不少風稜石。富貴角地質與其東邊的麟山鼻相同,均為大屯火山群中的竹子山熔岩流所形成的岬角。風稜石為堅硬的火山熔岩受到多方向的強風(帶起沙子磨蝕),而形成了有稜有角的模樣,由於受到各種大小地形的阻擋,使得每一塊風稜石呈現出數目不一的平面,有的風稜石可達二十餘面,表示這塊石頭所在地可能受到二十餘個不同的風向所帶來的沙所磨蝕。
*從富貴角眺望老梅海灘。有許多莫拉克颱風後所帶來的漂流木。
*風稜石。
*海邊的風稜石,還有幾隻海鷗飛翔中。
沿著步道走,不久之後就可以看到富貴角燈塔的身影。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時荷蘭人瓦倫泰在《新舊印度誌》中,依照荷蘭的地名De Hoek van Camatiao中的Hoek記載,後人便音譯為「富基」,意思是岬角,日治時期則改譯為富貴角,不過鄰近的富基漁港仍沿用舊名。光緒二十一年(1895)後台灣進入日本統治時期,為了標示日本與台灣間海底纜線路線以及航路,遂興建富基角燈塔,所有建材均自日本運至台灣,明治三十年(1897)完工,此後為了因應此區海上的大霧,還特別設有霧笛警示船隻;昭和元年(1927)改稱富貴角燈塔,但在二次大戰期間遭受毀損,並嚴重鏽蝕。
民國四十三年時,拆除舊塔,暫以燈桿代替;民國五十一年新燈塔完工,塔身為八角形混凝土造,並與原塔相同為黑白相間的色調;民國六十二年增設無線電桿一座、民國七十年增設電霧號一座。塔高14.3公尺,燈海拔高31.4公尺,光力為一百五十萬燭光,光程約26.8浬,現由財政部關稅總局管理,至於未來會不會併入港務局或海巡署就不得而知了。富貴角燈塔是我所造訪的第三座燈塔,前兩座分別是鼻頭角燈塔、三貂角燈塔(野地旅0139三貂角燈塔),三者風情各有千秋,不變的是,只要是燈塔所在地,絕對都是視野開闊、景色絕佳。
*富貴角燈塔一景。
*富貴角燈塔,國旗與財政部關稅總局的旗幟飄揚中。
離開富貴角燈塔不久,來到一處土壤剖面,顏色為深紅,讀地理的我們一見到紅土,便一窩蜂的討論起來(而且上至博士班、下至大二生都不約而同的注意到這個剖面),雖然楊老師沒正面給答案,不過我心中認為,此處的紅土出現與林口台地、桃園台地等高位河階的土壤紅化現象不同。前述高位河階的土壤紅化,是河川沖來的土壤受到雨水淋溶作用,帶走許多物質之後僅留存氧化鐵、氧化鋁的結果;此處的紅土應為火山熔岩母岩所孕育,熔岩本身含有大量的鐵質,故氧化生鏽而變紅,也因為含量的差異,此處的紅土真的是「紅到不行」。
步道繞了一圈,接近富基漁港處有大片的百年老榕樹林,可見到風剪樹的景觀。買了些飲料後,繞回停車處,準備前往這次行程的最後一個點位,也就是在富貴角西邊的麟山鼻。
*百年榕樹林,樹頂受到強勁海風的影響,平平的呈現風剪樹的景觀。
*富基漁港附近的海產店。
*富基漁港。
順帶一提,富貴角公園的解說牌中,說富貴角為「緩斜的河階岬角」,因此有許多網路文章也據此引用,但毒地理的人應該要有點感覺,河階地形形成營力為河流的侵蝕與堆積,富貴角一帶並沒有足以形成如此大規模河階的河流(最長的是老梅溪),從形成過程來看,富貴角一帶的緩斜平地是受到地殼抬升才離開海水,在地形上,我們應該稱之為「海階」而非河階,請所有到富貴角一遊的人們要注意了。
*河階岬角為謬誤,應更正為海階。
一、參考資料
1.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富貴角公園、富貴角燈塔、富基漁港
2.維基百科-富貴角燈塔
3.陳國章,2004,《台灣地名辭典合訂版》,地理研究叢書第33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