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

野地旅0054:金門之民宅篇[金門縣]

地點:金門縣
日期:民國九十七年四月二日至四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帶隊老師:吳進喜、林聖欽)

---------------------------------------

  講到民宅,或許大家一開始就會想到紅磚瓦的三合院或著像得月樓般的碉樓建築,比較有概念一些的會想到海外移民回來蓋的洋房,這些就是一般人對於金門民宅建築物的印象了吧,不過印象歸印象,實際上金門的閩式建築和台灣的傳統漢人民宅有些不同,而洋房的型式也不盡相同。

  雖說是民宅篇,不過這裡把幾個在金門長得有點像的建築物合列在一起,第一就是傳統民宅,第二是宗祠家廟,第三是洋樓建築,最後則是一般的小型廟宇。

  首先是民宅的部分:

團圓堂
  *左圖是金門常見的民宅形式(攝於金湖鎮塔后),右圖是彰化縣月眉池團圓堂。

  台灣很多的三合院建築,在正門口的圍牆部分並不會像金門一樣,有個凸高起來「真正」的門,而只是開一個缺口而已,甚至有很多的三合院根本就沒有門。另外,金門的三合院式建築,左右兩邊的「伸手」和正廳中間,大多不像台式建築還有個銜接的小廊,而是直接伸出,也因此金門的三合院看起來會比台灣的狹小許多。再者,台式建築的屋頂大多是八字型的傾斜,而閩式建築則有很多的「雲背式」屋脊。


  *金門的民宅,正中央的門高起,左右兩邊的伸手(護龍)則是直接從正廳接出來,看起來較接近正方形。(金沙鎮陽宅)


  *這張可以看得更清楚,中間門凸起,兩邊伸手自正廳延伸而出,沒有在伸手和正廳中有個小隔間。(金寧鄉頂堡)


  *或許是因為地不夠大,所以金門的民宅才會節省空間,蓋的小小的;而民宅與民宅之間也相當接近,有時就會在兩棟民宅間蓋起像圖中的小門一樣。(金寧鄉下堡)


  *屋脊大多成圓渾狀,且多有裝飾,台灣大多為簡單的雲紋,而金門會出現像上圖中一樣的裝飾。(金寧鄉下堡)


  *屋脊大概有三種,除了常見的尖形屋脊,還有單一圓弧和三弧的雲背式屋脊,在五行中屬水。(金寧鄉湖下)


  *另一種正門的形式,就是在門上加蓋屋簷,讓整個建築看起來更完整,更有隱私性。(金沙鎮東山前)

  簡單比對台、金兩地的傳統民宅建築之後,來看看金門的房子是怎麼蓋的。在這邊我們大部分看到的房子建材有兩種,一是花崗岩,二是磚瓦。先來談談花崗岩的部分,花崗岩硬且重,並不利於採集和搬運,像上圖東山前的民宅,其基石整齊劃一者其實為少數,大多數均是不一定大小、形狀不規則的花崗岩堆砌,再用泥灰固定而成,而這樣的建築法就沒有一塊一塊石條規則堆砌來的穩固,所以金門的民宅很多都會看到傾頹情形。


  *交互疊砌的花崗岩建築,再用泥灰固定。可以看到各個花崗岩建材的大小並不是很固定。(金沙鎮東山前)


  *左邊這排底下的花崗岩建材,更可以推測只是取隨手可得的花崗岩隨意堆砌而成,岩塊大小差異很大。(金沙鎮沙美)


  *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花崗岩塊堆砌,而為了穩固,在房屋四週或門邊的石材會挑選平整一些的。(金沙鎮後水頭)

  看了花崗岩再來看磚瓦建築。在古代的中國,紅色、黃色為傳統皇室、廟宇使用的顏色,一般民房為灰色、白色等,但由於泉州對外通商,引進了外國的紅色建築,所以在閩南地區紅色民房相當的常見。在前一篇地質地形篇有提到,金門雖滿地紅土,卻沒有足夠的技術來製造耐用的磚瓦,所以大多是由福建地區輸入磚瓦建材,所以如果能看到整棟建築物紅磚的數量越多者,或許就代表這戶人家有錢!

  然而,花崗岩開採不易,而紅磚價格又居高不下,但人們還是需要房子住,這時候人們就會有變通的方式。第一種是內層用夯土,外層再用薄磚覆蓋,可以製造出一些規律的圖案,還算是挺好看的。第二種是利用廢棄的碎磚瓦,和少量的花崗岩互相堆砌而成,有些房子會在外層抹上泥灰防水,但有些沒有或著已經剝落的,一旦外層薄磚毀壞,內層的夯土也容易因為此地多雨的關係而快速傾頹。


  *薄磚裡面是紅土和礫石夯成的內牆,外面再用薄磚包起來。(金沙鎮下堡)


  *一整片薄磚剝落,裡面就是長這個樣子,由碎瓦、碎石和土夯成。(金湖鎮瓊林)


  *用零星的花崗岩塊和大量的碎瓦拼疊堆砌而成的牆面。(金寧鄉下堡)


  *有些較具巧思的人家,還會利用碎瓦拼排出一些圖案在牆上。(金湖鎮瓊林)


  *失去泥灰保護的牆面,很容易就被侵蝕成這副模樣。(金寧鄉南山)

  另外順帶一提,金門由於文風鼎盛,所以可以看到很多民宅外、窗戶旁,都會寫有一些成語,有的是說風光如何明媚,有的則是勉勵子弟向學,有的則採吉祥話語,且多有圖案呼應,這點在台灣就較為少見。


  *在屋內正廳前的門窗旁,用行書寫有對聯和勉語。「白鹿為塵吉羊壽者,雙魚以洗富鱟侯王」、「柏葉佩銘,桃花獻頌」。前者應該是期勉子孫長壽且享富貴,後者應為吉祥話語。文言的程度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金湖鎮夏興)


  *與上面兩張同一個民宅外的門口,也用隸書寫有對聯「百年禮樂家聲遠,一代箕裘事業長」,這是常見的家用對聯。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類民宅門的正身凹入,內有磚雕工藝,我們稱之為「凹壽」,相反的,如果門的正身是凸出的,則稱做「凸歸」,是基本的民宅建築形式。


  *如圖的左邊的房子,正身門前有一類似雨棚的凸出,稱之出歸。(金城鎮水頭)

  傳統民宅就先看到這裡好了,接下來我們來看的是家廟宗祠。我們在金門看到很多翻修的美侖美奐的宗祠,大多有個很容易辨認的特色,也就是他們塗了泥灰的牆面又都漆成黑色的,所以基本上我們如果看到黑色的外牆時,大概都是某氏家廟。這些家廟中,哪些姓氏為主我並沒有時間去注意他,只能知道真的有很多。我在金沙鎮後水頭的時候,一位阿伯打開了他們翻修過的黃氏家廟讓我參觀,內部陳設其實跟台灣一般的家廟並無二致,只是一樣較為狹窄,沒有那麼大。黃氏家廟正廳上頭掛了兩個大大的「進士」匾額,可見這家出過兩個進士!

  家廟與民宅不同的是,我們印象中常見的燕尾在家廟上就多了,而不像民宅大多是雲背式或更簡單的馬背式,整體裝潢看起來就比民宅來的華麗許多,而在家廟外的空間也都較大,不像民宅之間彼此十分的緊密。或許這樣是有利於一些祭祀活動的進行吧。


  *黃氏家廟外觀,正門一樣有突起的門,上書大大的黃氏家廟,且門上有門神尉遲敬德和秦叔寶,沒有左右的伸手,為單進的建築。家廟主體屋脊為燕尾。(金沙鎮後水頭)


  *黃氏家廟內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兩個進士匾,旁邊的「中憲大夫」應為其中一人之官銜。

  經查,金門黃氏源自於福建,其先祖為黃守恭,字國材,是泉州黃姓的祖宗,又稱黃長者。黃守恭由先祖黃元方入閩南,至黃守恭時,他則從福州南下,經莆田,最後定居於泉州。黃守恭為唐代巨富,篤信佛教,樂善好施,因不願子孫過於安逸,所以將宗廟捐出做為佛堂,稱開元寺,即今紫雲堂,所以黃氏後人稱黃守恭為「紫雲始祖」。黃守恭之五子後來分別至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詔安開枝散葉,故黃守恭也被稱做「五安始祖」,後來紫雲堂的子孫赴京任官,定居燕山,於元代時回到閩南,另成「燕山黃氏」。

  金門的黃氏為紫雲衍派,分為六股。黃守恭被當地黃姓奉祀,每年由六股輪流祭拜。在每年一次的巡安遊行中,黃氏後代會迎接五安的聖像,從後浦頭起駕,經五福街、沙美街,接著在環島北路上車,然後繞行金城、前水頭黃氏家廟、金門城、尚義、山外、後壟家廟、後水頭家廟、官澳、英坑,最後到達目的地東店。整個行程需時約八個小時。


  *後水頭黃氏家廟前的風水牆,既然為紫雲衍派,便名為紫雲屏。屏後有寬敞的廣場。

  喔,題外話講得有點多,總之,在金門就是有一大堆宗廟就對了(而且很多都有官銜)。很多文人的家門口都會有旗桿,表示中舉,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不過相信網路上資料很多了,大家可以自行去查閱。整個金門這麼多宗廟,我卻因為做報告主題不是宗廟的原因,所以三天下來只看了三分鐘,能夠寫成這樣已經不錯了。


  *有旗桿!有人做官!(金湖鎮山外)

  再來看洋樓,金門所謂的洋樓其實跟台灣一般人印象中的洋行、使館等不同,台灣的這些洋行主要是歐洲人來建造的,所以直接就是歐洲式的建築;金門的洋樓就不一樣了,福建省因為山多平地少,這樣環境負載力低(生產能力低)的地區,人口卻又非常的多,所以很多人就往海上發展,而在當地漁業生產也無法負載那麼多人口時,就只好移出,有許多的人去到了南洋地區,如西班牙人殖民的菲律賓、河蘭人殖民的印尼、英國人殖民的馬來西亞、緬甸等地,當地的洋樓會有揉合了一些南洋當地人的建築風格,甚至賺了錢回到了閩南之後,這些洋樓又參雜了閩式風格,所以金門的洋樓可以說是相當有趣的。


  *一棟洋樓,兩層建築,金門洋樓很多都會在屋子的某處標明建造日期,像是這間洋樓就是在中華民國二十四年所建的。值得一提的是,二樓正面的巴洛克式照牆,就有像是雲背一般的裝飾,是揉合了閩式建築特色的地方。而從右圖還可以看到有風水牆一樣的建築,我想一般的西式建築是不會有風水牆(照牆)的吧!(金湖鎮湖前)


  *另一間洋樓,在金門許多的洋樓後來都被做為學校校舍使用,這間是浯陽小學校,於1936年啟用。(金沙鎮陽宅)


  *浯陽小學校的牌子,應該是脫離日本統治之後重新放上的,上有中華民國國徽。


  *也有為數不少的現代仿古式洋樓。(金寧鄉安岐)


  *也經常有這種洋房和傳統民房比鄰,甚至根本就是同一間的情形。這間洋房是建於1920年代的黃卓彬洋樓。(金沙鎮後浦頭,參考資料請按這裡


  *漂亮的洋樓,保存的還算完整。(金湖鎮山外,陳期宰洋樓)


  *紅磚建造的洋樓。(金寧鄉下堡)

RIMG5046
  *這是金門最著名的洋樓群,左邊高高的碉樓是遊客最常前往的得月樓,在近日才重修完成,整體色調與原來色調有一定差異,讓我覺得有點不習慣。(照片由於珩提供,參考資料請按這裡,金城鎮水頭)

得月樓
  *整修前的得月樓(取自這裡)。

RIMG5047
  *金水國民小學,也是一棟洋樓,外表非常的華麗。現在已經沒有做為校舍使用。(照片於珩提供,金城鎮水頭)

  不過呢,由於在南洋經商賺錢的人回到福建來蓋洋樓,實際上建材的取得、技術的不足和戰爭的頻仍,讓這些洋樓有許多都難以保存,除了得月樓以外,大多金門的洋樓都不超過兩層樓高,主因是建築物支撐力不足,走在二樓時會感覺到地板在上下震動,且樓地板多為木造,保存不易,加上日治時期曾被轟炸,國共內戰時又經常被徵收做為國軍基地,且洋樓所有人多旅居在外,年久失修,所以很多都已經傾頹。

  金門的洋樓大多是兩層樓木造建築,樓前有「留廊」的習慣,是南洋所學,通常為五呎寬,被稱做「五腳氣(砌)」。很多的洋樓都是所謂的中西複合樓,而在其上又常留有建築年代。後來國共內戰時,國軍徵用這些洋樓,為了防止共軍入侵,在一樓和二樓之間常打通一些槍眼,可以從二樓掃射一樓。

  剩下來的這些洋樓,其實就足以代表金門的記憶,至於整修,或許還是得多一些歷史的素養,才不會像得月樓一樣,被修的白白的,和週遭其他建築格格不入。


  *這間1925年所建立的洋樓,其實內部已經破敗不堪了。(金沙鎮沙美)

  洋樓就講到這裡,很快的講一下在金門都是飛馳而過的小廟宇。由於每間廟宇幾乎都沒有能夠好好看它的時間,所以只能就外觀上所觀察到的來描述。金門小廟宇最大的特點就是屋脊,均呈現一個略為方形的女牆,而不像一般台灣的廟宇是多層燕尾,雕梁畫棟較少。


  *特別的廟宇形式就在屋脊上。(金城鎮賢厝)


  *當然也有我們熟悉的廟宇形式,李光前將軍廟很明顯的就是台灣人建的。(金寧鄉西浦頭)

  那有關民間建築的部分,就到這邊為止,其實還有很多有趣的地方,等著大家去發掘。



◎後記

  水頭得月樓已在文建會主辦的網路投票中,被網友評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2 則留言:

  1. 洋樓的頭兩張照片圖為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不知格主為何將數字另外左讀為四十二?

    回覆刪除
  2. 感謝提醒
    年代為一時不察誤植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