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

野地旅0008:美濃鎮上[高雄美濃]

地點:高雄縣美濃鎮美濃老街等
時間:民國九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台灣地理(帶隊老師:吳進喜、林聖欽)

--------------------------------------

  講到美濃,會想到什麼呢?客家莊?油紙傘?板條?菸草?老實說,這次來到美濃,不知道是因為今天是週一還是因為才早上七點,太早了,沒什麼店家開門,自然上面講的基本上都沒看見,不過,一個實實在在的客家莊到是無庸置疑。


  *還是先附上一張地圖吧,美濃的地形圖,經建二版五萬分之一。

  基本上看完了這兩張地圖,我還是不知道我們走了哪些地方,大概就是從美濃的聚落中間穿過去這樣。走的市美濃鎮永安路附近,一路走到東門。

  在台灣地理的課堂上,林聖欽老師有上過客家人的幾個特點,像是「耕讀傳家」、「勤儉刻苦」、「文化(民族)正統」、「團結合作」四個特徵,耕讀傳家可由客家人對土地的重視(如土地龍神)、惜字亭的設置和家屋建築(如團圓堂、客家土樓)發現;勤儉刻苦則從客家醃製的飲食可以看出,大家常吃的薑絲炒大腸、梅干扣肉、冬瓜封等都是;文化正統可從他們的米食文化(板條)和家族墓上孺人的稱號可見一斑;團結合作則從修建門樓可以看的出來。

  這次在美濃看了很多東西,就讓我們一個一個回顧一下。

  這天我們首先來到了「瀰濃庄敬字亭」,是內政部公佈的三級古蹟,建造於清乾隆四十四年,也就是西元1779年,由地方士紳粱啟旺發起建造。因為客家人重視耕讀傳家,所以對文字相當的重視,每張印有文字的紙,都要經過蒐集、整理之後,放入敬字亭焚燒,而燒過後所剩下來的灰燼,也不能夠拿去當作肥料之類的用途,必須在特定的儀式之後,整批整理送至村口的河流伯公(土地公,又稱里社真官),讓水流將灰燼沖走,以此表示對文字的敬重。除此之外,亭前所設之倉頡牌位,也可以見到客家人對於文字的重視。所以,這個敬字亭表現出來的是客家人耕讀傳家中的「讀」。瀰濃庄敬字亭是用「清水磚」所建成的六角形三層塔,以外形來說算是相當華麗。


  *瀰濃庄敬字亭。六角形三層塔狀建築,前有倉頡牌位。


  *倉頡牌位。上書「制學倉頡聖人」。


  *考察陣容,似乎要淹沒了整個敬字亭。

  就在敬字亭旁邊的民房上,可以看到門、窗都貼了一種小小的長條型紅色紙張,這也是客家人特有的風俗,林聖欽老師說叫做「門豐」,吳進喜老師說也可以叫做「門紅」,另外有客家學姊說也叫做「五穀豐」。很明顯的,可以從名稱上看的出來,這是祈求豐收的,這也和客家人對土地的重視有關係,是耕讀傳家中的「耕」。


  *窗上的門豐,通常貼一個。


  *門上的門豐,通常是三個或五個。

  再走一小段路,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渠道,裡面的水有點混濁,主因是水源來自荖濃溪上游的玉山山區,岩層屬於佳陽層(陳肇夏1977)中的玉山主峰層(李春生1979),顏色淺灰,故水流中常帶有淺灰色雜質,但這樣的水拿來灌溉,水靜止之後就會為土地帶來一層薄薄的客土,是有利於農作的。在這條渠道的旁邊,立了一個不鏽鋼的碑,寫著立農之水四個字,可見客家人真的相當重視農業,是耕讀傳家中「耕」的展現。渠道的起點是一座橋,這座橋是中空的,裡面有流水,真是令我們這群「城市鄉八佬」大吃一驚!


  *立農之水。有點灰灰的。那個洞口再過去,就是引水橋的所在。


  *平直的渠道。

  接著走到了舊美濃橋,這是一條建造於日治時期(西元1930年)的橋,在這座橋修建之前,都要從美濃庄的南柵門的渡口渡河,十分不便,因此才修建了這條橋。以前整個美濃的精華區就在這座橋的四週,然而現在已經轉移到另一座更大更方便的橋。橋頭有個「保橋護童碑」,上面還有個猴子的雕像。原來這個碑是在美濃新橋建造完畢之後所設,一來蓋在路中可防止車輛進入,保護上下學行走此處的孩童的安全,二來也可以保護這個幾乎要是古蹟的橋樑。


  *保橋護童碑。


  *舊美濃橋。

  接著就沿著美濃老街開始走,永安路一帶有很多客家傳統、新式夾雜的建築,還有全美濃唯一的一間傳統客家服飾「藍染」的店家。不久後,我們來到一個土地公廟,旁邊還寫著一個「花樹下渡船口」,再走一小段路,彎進了人家之間的小巷,來到了一個河邊的伯公(土地公),伯公對於客家人而言,就像是閩南人建立土地公廟一樣,是「一間完整的廟」,因此,雖然伯公的外型有如墳墓,但是前有天公爐,有些甚至有金爐,就是一間完整的廟。和之前在團圓堂看到的一樣,伯公的後面也有個弧形的凹槽,如子宮一般,也就是化胎。這個伯公面向著河流,而再往河邊走,就是古時的南柵門渡口。


  *南柵門渡口。


  *伯公的樣式,前方有天公爐。

  繼續穿梭在人家後門,這麼大一隊年輕人走過,吸引了不少阿公阿婆的注意,客家話源源不絕的冒出來也是有聽沒有懂。沿途可以見到很多各式各樣的堂號,有些人家門口則設了簡單的天公爐。在聚落的中間,有個百年公井,裡面還有水,還有一隻白色的小魚。



  *各式各樣的堂號。左上隴西堂、中上西河堂、右上三槐堂、左下彭城堂、右下忠實第。從忠實第那張照片,可以看到門口有天公爐。


  *百年公井。


  *比較特殊的堂號(客家式),瑞發,僅兩字而已。

  不遠處就是美濃東門,美濃東柵門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西元1756年),高約十公尺的柵門。道光九年(西元1829年),庄民黃驤雲高中進士,於門樓上書「大啟文明」四字。後來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時遭日人破壞,直至太平洋戰爭時為傳送警報而重修,民國四十六年時,再重修為現今模樣。


  *美濃東門。


  *很陡的樓梯。


  *從城樓上看美濃聚落。


  *大啟文明。

  出了東門,有另外的一個伯公,守護著瀰濃庄,這個伯公剛好是建在一顆大榕樹下(但已經死了),跟前面講過的伯公一樣,它是一間廟,所以,除了伯公香座位外,前方還有天公爐和金爐。


  *伯公。


  *天公爐和金爐。

  在這邊,吳進喜老師跟我們講解有關閩客械鬥的一些內容,講到客家人經常以少敵眾,發揮出了團結的精神,這讓一位同學聯想到「三百客家人」(三百壯士)!整個客家文化豈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早上就看得完的?多多深入研究之後,或許會有多一些認識吧。

  離開了美濃庄,又去看了一個伯公,上面寫了里社真官,一樣,也是一間廟,除了里社真官香座位,在香座位後面還有個八角壇,就像天線一樣,讓伯公能夠和上天聯繫,前面也有金爐和天公爐,算是一個相當大型且相當完整的伯公,在其他地方,很多伯公是小到走路踢到才會發現的。


  *里社真官的正面。


  *里社真官香座位。龍莊指的是龍肚庄,水口記得好像是河流經過的地方吧。


  *香座位前面那類似供桌的下面,有個小洞,裡面還有人放香。


  *里社真官的全貌,也看的到天公爐和金爐。香座位後面有三層的八角壇。

  最後,再去看了一條灌溉水圳,可以灌溉整個美濃地區,在這裡實在是熱的不得了了,我也沒聽清楚老師到底講了些什麼,各位地理系的同學想幫我補充的,就幫幫忙吧,在這邊,我依舊是提供照片,而美濃的行程也就到此為止。


  *水圳水利設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