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野地旅0066:馬崙砲台山[桃園復興]

地點:桃園縣復興鄉華陵村馬崙砲台山
時間:民國九十七年五月二十四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地形計測與實察(帶隊老師:沈淑敏)

-----------------------------------

馬崙砲台山
  *紅色點為馬崙砲台山山頂,高度超過1200公尺,青綠色的點為華陵派出所所在。

  我們來到馬崙砲台山(巴陵山),其實只是考察順道來看看而已,這裡也不是什麼超有名的風景名勝區,但在早年卻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當年日本人為了要控制當地兇悍的泰雅族,於是在各個制高點上面建築了砲台,當時的砲並不需要平射,沿著一定的拋物線,只要算準了,就算中間有山頭擋住也無妨,因此制高點上的砲台成了部落的夢靨,因為要控制泰雅族不必再與之交戰,可以直接砲轟部落,瞄準部落中不准熄滅的火所產生的煙即可(這是日本人利用泰雅族的習俗)。

  馬崙砲台山的名字就是如此而得的,標高1230公尺的山頭,可以控制著北方的卡拉溪谷,南方的塔曼溪谷與三光溪谷以及西面的爺亨、大漢溪谷。另外,也與遠方的李棟山①、芝生毛台山②,形成一個三角形的火砲網,此三角形中間幾乎所有位置都會被砲轟。

三角
  *三角火砲網示意圖。紅點為馬崙砲台山,黃點為李棟山,粉紅點為芝生毛台山,淺藍色點為烏來山,綠色方塊為馬美部落,深藍色方塊為宇抬部落。

  三角火砲網中,僅僅是在宇抬附近,北方的李棟山古堡砲台被烏來山擋住,而南方的芝生毛台山也被自己的山脊擋住,而又不在馬崙砲台的射程內,因此泰雅族最後的反抗據點就在宇抬-烏來山一帶。日軍初佔李棟山之時(李棟山之役,1910),仍不能從泰雅族中穩固掌握此地,因為雖擁有制高點,卻無法控制烏來山以南的泰雅族人,於是,日軍就沿著稜線,經過馬美部落,攻打烏來山,此戰役雙方死傷慘重,李棟山多次易手,最後泰雅族戰士死傷殆盡,日軍控制烏來山,從此此區不再有抗日活動。

  回到馬崙砲台山,我們在上巴陵的華陵派出所前下車,有一條頗陡的路,往西走上馬崙砲台山,基本上是跟巴陵聚落一樣延著稜線,上山時向左(南)可看到三光溪谷,向右(北)可看到卡拉溪谷,視野頗佳。最後來到一個中華電信的基地台,旁邊有兩排房子,似乎是人家民宿的住房,後方有個尖塔平台,這一整塊區域看起來面積雖不大,但非常平整,因為此區就是砲台遺址!


  *華陵派出所,左邊的路是從北橫到上巴陵的路,右邊的路即是往馬崙砲台山的路。


  *向北看,卡拉溪谷,遠方平坦處有房舍,是卡拉部落。


  *一個代表馬崙砲台的詭異尖塔。綠色的工程告示牌上面寫著:巴陵古砲台地標與景觀構築計畫工程,施工期為民國九十七年一月十八日至民國九十七年五月三十日,看起來是還沒施工完畢囉!


  *從塔上平台往下照,兩排民宿住房,後方有中華電信基地台。


  *遠眺巴陵地區的稜線。


  *馬崙砲台,現在沒有砲台的樣子了。

  其實馬崙砲台山現在這邊景觀已經不是很好了,在強調生態的現在,盡量景點也都不砍樹,樹長高了,自然山頂的視野也就小了,但是從這邊的地勢,你還是可以感覺到這裡的居高臨下,從前架著大砲,看到遠方有泰雅族的炊煙,就準備發砲攻擊,是多麼的有威勢!

  如今馬崙砲台已經剷平,李棟山古堡只剩下四面牆和大門,芝生毛台山超大規模的砲台更已經是全部淹滅在樹叢之中,當年的戰略要地,如今已經歸於平淡。提到這三個山頭,馬崙砲台山已經失去了它的盛名,遊客們都往東邊的拉拉山而去;李棟山則因古堡成為了熱門登山路線,山徑起點還被個老榮民朱萬鶴蓋了個李棟山莊,並且自稱莊主,在那邊休息要付他20塊錢(憑你的心吧,覺得他蓋山莊很辛苦就付吧,若覺得他佔地為王很奇怪,那就別理他),不過這位莊主倒是在上次去考察時很想請我們喝茶,人不錯;芝生毛台山距離車行可到之處較遠,除了少數登山隊伍以外,幾乎是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了。

  時空背景的轉移,也見證了地理區位的轉移!


  *李棟山莊往古堡處登山徑入口(資料照片:080221第一次石門水庫集水區考察)。
 
 
注釋:
①李棟山:標高1914公尺,為附近之制高點,設有一等三角點與一等衛星控制點。李棟山為軍事重地,大正元年(1912),日軍開闢角板山道路進入李棟山古堡,架設大砲,鎮壓泰雅族人的反抗。
②芝生毛台山:標高1789公尺,為附近之制高點,設有三等三角點。日軍在此亦有砲台設立,用以鎮壓玉峰溪一帶之泰雅族人(基那吉社群),日本人在此可監控到泰崗、新光、錦路、養老、田埔等部落,一覽無遺;因此,只要一發現有炊煙升起,立即就施以砲擊,讓泰雅族人難以生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