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野地旅0097:澎湖考察四[澎湖縣]

地點:澎湖縣馬公市;湖西鄉菓葉村;白沙鄉中屯村、通樑村;西嶼鄉二崁村、小池角村、外垵村
日期:民國九十七年十月二十四日
性質:地理系應用生態學、環境政策管理考察(帶隊老師:郭乃文、王文誠)

---------------------------------------

  前一天大家都很興奮的說,我們要早起去菓葉村看日出,於是,我們大約凌晨四點起床,吃過早餐之後,我們這組便開車(其他組騎車)到菓葉村觀日樓去。抵達菓葉的時候,天色才濛濛亮,冷風吹來,大家都把手縮在衣袖中,聽滔看海。

  天色漸亮,大家把相機取了出來,要捕捉日出的一刻,不過海平面上的一層雲,硬是讓太陽晚了半個小時才出現。菓葉海邊是玄武岩的濱台,濱台和陸地之間又有一道沙灘。人們利用濱台區漲潮時會淹到水面下的特形,造了一個小型石滬,形狀雖然不像七美的雙心石滬那般美麗,但也點綴了海岸一角,更見證到,果葉村的居民聯合起來所形塑的文化產物(石滬是由眾人集資所建的)。


  *天色濛濛亮,照片左邊可隱約看到石滬。


  *石滬近照。


  *隨著漲潮,石滬被淹沒在海水中。


  *海鳥齊飛。


  *太陽逐漸從雲中冒出來。


  *太陽露臉。


  *圓圓的一顆。

  看完了日出,跟著機車大隊走菓葉、龍門村一帶的海岸,是所謂的自行車道「浪之徑」,我們一台汽車走自行車道竟也還蠻順的,主要是時間早,沒什麼會車(也只有機車),沿途可以感覺到澎湖玄武岩台地還是略有起伏的,不過這一段海岸人比較少,似乎環境的管理就差了些,廢棄物就堆在路邊,有點可惜。


  *浪之徑路線圖,我們從菓葉沙灘、日出美景的地方往南,到自行車道起點轉回公路。

  我們今天第一個正式的點位,是位於中屯嶼的風車公園,中屯嶼位在馬公島以北、白沙嶼之南,與馬公島用中正橋連結,和白沙島則用永安橋連結。我們在永安橋頭看到了風車公園的停車場,似乎都還沒有人抵達,大夥兒就先在車上睡了一下,我則在附近走來走去,照照相。

  發現馬路的另一邊,有座小廟,我便走過去一看,形式似乎有點像是墳墓,應該是間陰廟,廟名寫著「靈應廟」,果然是類似有應公之類的陰廟。在澎湖,由於黑水溝潮流險惡,加上暗礁頗多,常有船難,故類似靈應廟之類的陰廟頗多,澎湖的陰廟祭祀的又因大多是來自他處的人,因此又稱「客公廟」,這間靈應廟叫做「十二客公廟」,據傳,在清咸豐年間,有船在吉貝海域觸礁,漂流至中屯嶼,被村民鄭用發現,船上有十二人,僅餘一人奄奄一息,這人吩咐鄭用將他們安葬,必保佑鄭用活至百歲,吩咐完後即斷氣。鄭用後召集村民,建十二客公墓(西元1800年),後來鄭用真的活到百歲,且村民有求必應,遂建十二客公廟於墳墓原址,合祀土地公,香火不斷。

  十二客公廟門前有三對對聯,最外的寫著「客水無情埋白骨,公灵有赫鎮青山」,可見此廟內所祀之人的死因、來處,內聯則寫著一般那種神威顯赫的對聯,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一旁應該是別人貼上去的另一對,寫著「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我認為這對對聯是具有警惕的意味,早年大家樂、六合彩盛行時,澎湖的客公廟(通梁三十人公廟、中屯十二客公廟、等)都是求明牌的熱門地點,曾造成許多人傾家蕩產,現在公益彩券等的盛行,或許是為了避免類似憾事再度出現,才有此對聯的出現。這不禁讓我想到有關澎湖設置博弈特區的計畫,澎湖縣民的態度到底是如何?


  *靈應廟,廟後有墳墓般的化胎狀隆起。


  *靈應廟正面。


  *永安橋一景。橋的兩邊有水泥護欄,其中面北的護欄高約兩公尺,可防強烈的東北季風,面南護欄則較低。


  *有船經過永安橋小小的橋洞。

  我們進入了中屯風力發電廠的廠區之後,隨意走走,看看,照相。這些大風車轉動的聲音不小,不知道颱風來時會轉的多快?海邊是個小小的海崖,可以走到海邊看看玄武岩的濱台。我們可以在這邊看到一層風化土,略呈紅色。


  *高聳的風車。


  *紅色的風化土,原岩似乎是澎湖兩次噴發之間的少量沉積層。


  *海崖邊的風車,遠處有燈塔。


  *風車群。

  離開中屯,我們的下一站是白沙島最西邊的村落通梁,車停在跨海大橋頭(跨海大橋連結白沙島和西嶼),合照了一下,然後走進通梁村中,看了通梁古榕,看似一大片的榕樹林,其實只有一棵。然後吃了好吃的仙人掌冰,繼續往西嶼鄉前進。通梁除了古榕和跨海大橋外,其實還有間張百萬故居,張百萬曾被封為懷遠將軍,不過這趟沒時間去了。


  *和林怡在跨海大橋前合照。


  *跨海大橋一景。


  *通梁村中有人在曬魚乾。


  *咾咕石建的房子,還有些磁磚裝飾。


  *還是老人家,和員貝一樣。


  *通梁保安宮,頂上整片就是通梁古榕。保安宮於清嘉慶元年建於現址,經數度重修,歷時三百餘年,原主祀黑府千歲,後改以康府三王爺為主神,因保佑通梁免於戰禍,故名保安。古榕的由來已經不可考,有種子漂流而來和商人帶來兩說,我判斷後者較為合理,因榕樹子不耐鹽與久泡水中,榕蔭覆蓋約一千平方公尺,九十七支氣生根,蔚為奇觀!


  *古榕主幹,樹齡約三百多年。前台灣省主席周至柔在旁寫了榕園二字。


  *通梁漁港旁好像是石將軍還是什麼的雕像,坐鎮漁港。


  *石將軍旁邊還有個中營的立碑。敕令,中央李元帥鎮。


  *一大堆仙人掌果實,準備變成冰。


  *易家仙人掌冰,吳念真推薦,似乎是因為不含色素的關係。酸酸甜甜,好吃。

  西嶼的第一個點,是全澎湖社區營造做的最好的二崁村,房屋都有整理過,巷道乾淨整潔,且風格清新,讓人真的能在這樣的村落中放鬆心情。整個村中的建築都是咾咕石,還有整理過的菜宅。裡面的居民都很熱情好客,經營一些小本生意,算是整個澎湖中,除了馬公市以外,看起來年輕人稍多的地方。不過我還是懷疑這樣的營造,對於本地人的生活是否有幫助,還是充其量只是外地人來看看,然後就說聲好漂亮,就離開的地方。不是在旅遊旺季來,不能妄下斷語就是了。

  在二崁村,菜宅可以看到兩種,一種是由玄武岩堆砌的,一種是咾咕石堆砌的,咾咕石堆砌的又可以看到兩種,一種有抹水泥,另一種沒有,只是純粹砌合在一起。基本上最不穩的是玄武岩造的,其次是抹水泥的,玄武岩因本身石塊無法鑲嵌,若沒有切割便是最不穩的;抹水泥的咾咕石因為失去了原本的彈性空間而變成剛性的,地震時容易倒塌,而用古老工法砌合的菜宅,則是歷久彌新,從未倒過,讓我們不得不配服先人的智慧。

  二崁村本身的自然環境,是夾在南北兩個小高地之間,古人稱高地為崁,故得村名。二崁現有居住人口約七十人,卻有四十餘間老房子,人口外流多,但是社區營造不遺餘力,曾登上麥當勞的廣告,變成澎湖縣詢問度最高的村落,雖然如此,二崁卻面臨因為沒有良港與田地,居民紛紛出走,大多往台南或嘉義去了,曾有連續十年僅一名新生兒的紀錄。

  二崁村民雖往台灣發展,但是原鄉意識仍在,在台主要經營中藥事業的二崁人賺錢後,就從台灣運來了許多建材更新二崁的建築,人少,但建築完整,使得二崁被文建會選定為文化聚落保存區,展現出了另一種不同的風貌;除了建築,村民文化中還有些武俠般的神祕色彩,據傳,二崁開基祖陳廷益為少林弟子,愛上同門師妹有違寺規,遂逃至此處,由於擔心少林追捕,使得居住在二崁的陳姓家族十分封閉,最後竟演變成澎湖少見的單姓村!

  來到這邊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建築,在二崁協進會的推動下,全村老少動起來,以非專業的藝術細胞包裝建築,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在家戶牆上的褒歌!褒歌是一種民間的韻文歌謠,在傳統社會中傳唱以表達情緒與思維的即興創作,十分具有鄉土的意味,我們能從褒歌中探尋到一些澎湖村民的生活。


  *二崁外觀,非常漂亮。


  *紅屋頂白石牆,二崁的註冊商標!


  *二崁傳統房屋模型。


  *協進會門外的營造活動。


  *菜宅,後方是古法砌合的,完全沒用水泥,而前方的則用水泥固定,不過用水泥的已經倒過許多次,而古法砌成的已有近百年歷史。


  *居民的創意產品,模仿藥包的形式,還特別註明「台灣省衛生處『無』許可」,是家庭常備的「男性聖品」,由「老添丁」推薦,林怡買了一包,不要誤會,裡面是糖果。後面正在曬的是檀香,純手工的。


  *褒歌,就掛在牆上。「上天賜福澎湖地,人客來遊二崁街,二崁出名杏仁茶,喝了一杯續一杯。」


  *避邪物,跟金門很像,有獅頭、瓦將軍和火爐。


  *二崁開基陳厝遺址。


  *澎湖絲瓜耶。


  *用咾咕石砌成的牆常有這樣的天然紋路,是自然產生的,原因眾說紛紜,目前無解。


  *好吃的土仁粿,熱熱的甜甜的,吃的到花生顆粒。


  *二崁主廟二興宮。據說整個二崁村在風水上位於一個螃蟹穴上,二興宮位於口部位置。


  *二興牆,為二興宮左側的風水牆。

  我們走上聚落南方的高地上,眺望著海邊,可以看到澎湖內海中的箱網養殖,裡面都是高經濟價值的海鱺。吹著風,曬著太陽,不太熱也不會冷,躺在草地上,看著王文誠老師說的那種「橫加直」的印象派線條,海天同藍,陸地在秋天的蕭瑟中仍帶綠意,真的是太美了。


  *崁上也有個中營守衛。


  *草既厚且軟,林怡躺下去就有個人形囉!


  *躺下去幾乎就消失在草地中了!左起郁惠、宜春、林怡。


  *從崁下看二崁村,躲在低地比較不會受風害。


  *澎管處的遊客中心,在可以克服風的限制後,這樣的現代建築已經蓋在迎風面了。


  *草坡上的人。


  *澎湖內海的箱網養殖。

  從二崁村中的小巷子,繼續往海邊走去,不久之後即看到一片壯觀的「大菓葉柱狀玄武岩」!如同一排排的門神屹立在側,雄偉中又帶有威嚴,讓人心生敬畏。據說這片玄武岩下的小水池水多時,若陽光充足,則玄武岩加倒影,這幅景色讓我心中十分嚮往。

  離開大菓葉柱狀玄武岩,繼續往海邊前進,不久就會來到著名的「玄武岩岩瀑」,意思指的是玄武岩節理就好像瀑布一樣,從海崖上傾洩而下,一樣壯觀。這裡的玄武岩顏色較深,應該是長期受海風鹽化作用影響。岩瀑前方有個九孔池,不過已經廢棄,雖是人工建築,但已和景色合而為一,十分漂亮。我們到了岩瀑上方,這片平地之前也有人工養殖池在,不過已經拆除,僅餘一些水泥殘塊。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


  *十分雄偉,頂端有玄武岩風化土。


  *可看到人有多渺小。


  *走在廢棄九孔池的邊緣。


  *岩瀑,玄武岩節理向上向內彎曲,下緣受侵蝕斷裂,好像瀑布水流一般。


  *廢九孔池。


  *遠方的柱狀玄武岩。


  *岩瀑一帶海灣。


  *岩瀑上方看海灣,太美了。


  *岩瀑頂端。


  *專業攝影啊。

  離開大菓葉,準備去吃午餐,我們在池東村的小池角吃一間「清心飲食店」,賣的多是海產,神奇的是,裡面的店員都穿「清心福全冷飲站」的員工制服耶! 原來這間小吃店就是清心福全冷飲站的創始老店啊(但似乎沒看到賣飲料)。

  吃飽之後,前往西嶼最西邊的村落外垵,也是本次行程最後一個點,我們沒有到內垵村,據說內垵和外垵是兩個極端差異的村落,外垵大肆整建村中建設,歡迎外來客人,內垵則剛好相反,至於為什麼,並沒有深究。外垵主廟溫王宮,極盡奢華之能事(不過近年來澎湖大行改建廟宇之風潮,這類奢華的廟宇比比皆是),連在台灣本島都不常見到,村中小巷都鋪了磁磚,可見其有錢程度。


  *溫王宮。


  *令人咋舌的捐款芳名錄。


  *村長熱情的介紹著外垵村。


  *社區中的小巷,號稱小九份。


  *日治時期的關稅大樓(其實也只有塔比較高),建於溫王宮後方的山坡上,以前主廟後方不能有高的建築,據說此樓的蓋起是日本政府為了破壞此地風水而建,從此靈驗的溫王宮便不再靈驗,因此遭到當地人大力反對,現在,雖空有美麗外觀,卻在文化壓力之下只能任其毀壞,現已成危樓。

  離開村中,我們上到外垵後方的山上,可以眺望整個外垵村。我們往西邊的三仙塔前進,三仙塔有兩個,其中左(東)邊的山勢較矮,右(西)邊較高,代表男左女右,有驅邪鎮煞之用。有個傳說是外垵村的男性壽命較短,原因就歸咎於東邊的三仙塔地勢較低。為了解決這樣的情況,溫王降乩指示在東側山脈最近海處增建三石塔,象徵延伸入海,延長男性壽命,並在兩側山頭盡頭等距處設石塔,意在縮短女性壽命,使夫妻能白頭偕老。

  西邊的三仙塔旁邊是廢棄的碉堡與燒磚場,現在已成了生存遊戲愛好者的大本營,日落時別有一番風味。


  *外垵後方的山頂十分平坦,有很多黃牛。


  *熔岩平台環繞的外垵村。形勢上可避風,風水上有靠山。


  *矽質玄武岩,其節理、顏色都與其他地方略有不同。


  *西側三仙塔之一,裡面寫著「玉皇大帝敕令溫府王爺添丁進財鎮煞」、「合境平安」的字眼,可見這三仙塔功用很多!


  *大夥兒圍著三仙塔席地而坐。


  *三仙塔庇佑著外垵村。


  *一旁的廢棄磚場。


  *本次澎湖行的最後一張照片,風吹草低見黃牛!

  時間逼近四點,再一個小時就要到機場了,我們先回到外垵村中的7-11(全台灣省最西)蓋了319章,然後驅車返回馬公市,約五十分鐘抵達,還了車,搭遊覽車前往馬公機場,結束本趟旅程。

  這次行程有點趕,無法深入遊玩、探訪一番,有些可惜,有機會,我會再回來。


◎後記

  「跨海大橋」與「二崁聚落」已在文建會所舉辦的網路投票中,均被網友評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一、參考資料
1.澎湖無限fun-中屯十二客公廟
2.沿著菊島旅行-通梁古榕樹
3.澎湖縣文化局-褒歌小百科
4.沿著菊島旅行-二崁社區
5.澎湖本島名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