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桃園縣龍潭鄉十股(十股寮)福德祠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一月一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區域地理(帶隊老師-陳國川)
---------------------------------------
十股寮,是一個很小的村落,不過在台灣族群融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們一下車,老師就指給我們看不遠處的一間三合院,以及附近的幾間房子,這是台灣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族霄裡社最後的社地所在。我們說他是屬於凱達格蘭族或許不是很準確,因為這些族名是在日治時期才被定下的,所以我們稱霄裡社就好。
這戶三合院的人家姓蕭(取霄裡社之霄字音),之前已經舉家移到八德市居住,最近才又遷了回來,原本老一輩的人並不承認他們是平埔族人,甚至製作一本假的蕭氏族譜,堂號也沿用山西蕭姓的河南堂,又稱是洪水漂流來台,並操一口客家話,直至某一天年輕一輩的人打開神主牌位,發現他們的第一代開基祖名叫作「知母六」,這才發現他們原來是平埔族人。傳統上,霄裡社的社域大概是今日的八德、番仔寮、銅鑼圈一帶,康熙末年始有漢人進入,乾隆六年的時候,知母六(蕭那英)與漢業戶薛啟龍共鑿了霄裡大圳,乾隆十三年,知母六再招佃築靈潭陂(現龍潭大埤),提供灌溉水源,吸引了更多漢人越過土牛溝入墾此地,而霄裡社地也因此不斷流失。乾隆五十五年,正式設屯,將大嵙崁等未墾埔地作為養善贍埔地,並由知母六之子阿生(蕭鳳生)督導開墾,作為屯番屯務之用。
現在,這個地方看起來就是一片菜園,在農業需求降低之後,還有工地在動工中,如果仔細看,我們下車的路是高起來的,三合院前的地方則略為凹下,原來此處是霄裡社人所挖的一個水埤,用來蒐集雨水,並在較低處築堤擋水,使水位升高,用以灌溉,而這條道路就是當時的土堤。另外,因為龍潭的紅土礫石層容易透水,所以他們還在埤底鋪上黏土,使之不容易透水,我們從裡面走出來時,鞋子上還黏滿了土呢!
*這一片平坦的低地就是埤塘所在,中間的三合院即為霄裡社蕭家。
*照片遠方白色鐵皮後面就是道路,可以見到是高起來的,這邊的菜園則是灌溉區,一旁有工程正在進行。
知母六的後代和他的房子並不是我們來十股的重點,我們走到了一旁的一間小小的福德正神祠,一走到這邊,我就覺得這間廟似乎有哪裡不太一樣,但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經過老師提點,才發現原來整間廟的外觀就有些不一樣,一般的漢人廟宇是四面牆,但是這間廟只有三面牆,意思就是沒有正門,這樣的形式,與平埔族的公廨(可參考野地旅0009中埔公廨廟)比較類似,但內部陳設都與一般閩南人所祭祀的土地公沒什麼兩樣,可見閩文化與平埔族文化的融合。
如果敏銳一點,你應該已經發現一個問題,台灣地區的漢文化固然是以閩南人較為強勢,但不能忘記,霄裡社當年可是被誤認為四縣客家人,那應該會有客家文化的存在才對。老師說到這裡,我剛好按照習慣走到廟後去看看,發現了一塊石頭,不知道是什麼,才剛看完,老師就帶大家去看,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塊石頭就是客家的痕跡!這塊石頭前面看起來像是個墳墓,上面寫了福德正神四個字,這樣的形式跟我們在美濃看過的「伯公」很類似,而伯公就是客家人的土地公(可參考野地旅0008美濃客家村)!
*沒有門的土地公廟,只有三面牆。
*比對一下閩南人的土地廟,是有門的唷!(資料照片:2008/11/2攝於大溪鎮正福宮)
*神像該拿什麼東西,金元寶或杖,都和閩南籍土地公相同了。
*廟後的客家伯公,一塊立石和後面的凸起石頭,像極了墳墓。
*美濃的伯公(里社真官),看起來真的很像墳墓吧!
*上面寫著福德正神四個字。
*就這樣隱身在土地廟後。
其實除了弱勢文化容易被強勢文化所同化影響之外,其實強勢文化中也經常融合了弱勢文化,只是我們已經習以為常,認為這是自己文化中的一部分了,如果我們能夠知道哪些是我們自己真正的文化,而哪些又是外來或者其他族群的文化,那應該是時時都會有驚喜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