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台北縣瑞芳鎮大粗坑山、大粗坑山東峰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三月二十一日
性質:旅行
---------------------------------------
*本次出遊路線圖。由三貂嶺古道南口起算,沿北102縣道(瑞雙公路)往北至小金瓜地質公園左轉大粗坑山(小金瓜露頭),為本篇所載之內容。
離開三貂嶺古道之後,我們兩個沿著瑞雙公路往北,牡丹坑溪西側的山稜線就在一旁,站上稜線便可看到遠處的猴硐和九芎橋兩個社區,此處因為風大,山稜線附近以及谷地對面的牡丹山,都呈現草原的樣貌,加上公路就在稜線旁,這樣的景色,真有種來到合歡山群以及石門山一帶中橫公路的感覺,只是沒那麼高。捨棄道路,走在稜線上,不久抵達不厭亭,遇到一單車隊。峻鳴說以前曾聽不厭亭有髒東西,不敢靠近。
很快的,我們繼續沿瑞雙公路前行,在此從雙溪鄉再度回到瑞芳鎮,東側的山谷也到了盡頭;在牡丹山西側時,可見西邊大粗坑溪溪谷中,有條陡下的道路和幾間廢棄的房舍,就是從前的大粗坑聚落所在地。續前行,不久左側有兩條叉路,較南邊的一條通往大粗坑,較北邊的一條則通往大粗坑山,路口對面山壁上有兩個小型礦坑。取北路前行。
*牡丹山。
*從瑞雙公路靠近稜線處往南拍,此制高點為地圖中的「路旁小山」,海拔559公尺。
*從稜線上眺望猴硐聚落(左)和九芎橋聚落(右)。
*不厭亭。
*牡丹山西側之瑞雙公路上遠眺大粗坑,道路為大粗坑古道,照片右上角最高處為大粗坑山。
*石壁上的礦坑,直徑頗小。
我們在通往大粗坑山的道路上,見到了一群人,手拿地質圖、地圖、衛星空照圖以及羅盤傾斜儀等,在此做一些簡單的測量,心裡好奇,一問之下,原來是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與台大地質系合作的課程,由台大地質系的一位老師帶隊來此考察,正巧我是地理系,而峻鳴是地球科學系,看到他們在野外做的事情,感覺格外親切(親切的點很奇怪)。他們在看的是此地的火山角礫岩,火山角礫岩由直徑大於2公釐之火山岩礫所組成,所含之熔岩碎片遠較凝灰岩者為多,但玻璃細片及浮石則較少,有些角礫岩有多量之火山岩渣。岩石中所含角礫可以是同岩性或不同岩性的火成岩,亦可包括火成及非火成岩,礫間之空隙,則為凝灰岩質物質所填充,岩石性質與各礫之性質相同。由於火山角礫岩是火山活動所噴出的岩礫覆蓋後再膠結而成,因此我們可以見到底下所覆蓋,略有傾斜的石底層砂頁岩互層,此一傾斜或許與不遠處的侯硐背斜有關係,手上沒有工具,並沒有做任何測量。
不久,這一群人離去,而我們往大粗坑山的方向前進,見路旁有小徑,綁有登山條,一時興起,見時間還早得很,便登了上去,約五到十分鐘,登頂,有一編號三百九十八的礦物課基點,應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礦物課所立,可能有近百年的歷史了,這個基點上部已經磨損。基點後方道路被草叢湮滅,不敢前行,據說還有一個礦物補點,此種基點可能為民國統治台灣初期所設,兩種基點都是為了開採此地豐饒的礦藏所設。回到小徑入口,發現有山友所標示之「大粗坑山東峰」字樣,經查,此山又稱金瓜石山,標高約540公尺。
*岩層露頭,可見下方為層理明顯的石底層塊狀砂岩與頁岩互層,上部則為石礫混雜的火山角礫岩,上下部略呈不整合交角。
*火山角礫岩近照。
*大粗坑山東峰山頂礦物課基點。
*由大粗坑山東峰望向大粗坑山,為一河馬形狀。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的考察隊伍。
*橫向道路為瑞雙公路,往右下角者通往大粗坑古道,往左下角者通往大粗坑山。
*從大粗坑山東峰眺望基隆山。
沿著步道走,很快就走到河馬形狀的大粗坑山露頭底下,近看並無法看出河馬的外型,只是一堆亂石。亂石下有礦坑,我在國小四年級時曾在此處挖取少量砂金,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地質,也間接導致我對於自然環境,尤其是地質地形的喜好與熱愛,更重要的是,因為關心地表景物,最後我進入了師大地理系,大粗坑山與我的淵源確實是難以磨滅。
或許是之前來到大粗坑山,眼中都只有黃金,今日知道沒有工具就沒有黃金(岩石堅硬翹不開),便放開心胸看看四周,陽光灑落在山頭,遠處的基隆山、無耳茶壺山和半屏山,雖有些霧氣,仍清晰可見。九份山城與金瓜石聚落的擁擠也一覽無遺。未多做久留,循原路回到瑞雙公路上,並取道前往大粗坑古道,也是本次出遊最後的行程。
*從大粗坑山遠眺基隆山和九份山城。
*遠眺無耳茶壺山(左側尖形山頭)與半屏山(遠方最高處)。
*基隆山與九份。
*大粗坑山山頭礦體,峻鳴身旁為一礦坑。
*大粗坑山所見環景,遠方左起為基隆山、無耳茶壺山、半屏山與牡丹山。
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大屯火山群、澎湖火山以外,台灣北部的九份、金瓜石一帶,則有七座火山,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基隆山(588公尺),此外還有新山、牡丹山(牡丹坑山,660公尺)、賽蓮山、金瓜石本山(660公尺)、草山(729公尺)以及雞母嶺(362公尺),其中新山和賽蓮山不具有火山外形;基隆山、牡丹山與金瓜石本山是由岩漿入侵(侵入岩體)而推舉地表沿層所形成的,其後地表岩層遭到侵時,出露為現在的模樣,故這些火山並無真正噴發紀錄,此類火山大多自平地陡升而成為地標,此外,是本區的重要金銅礦床;無耳茶壺山和大粗坑山之山頂俱為原岩石中的鐵美礦物被石英所取代,形成不容易被侵蝕的山體;草山和雞母嶺則為噴出型火山體。
這趟大粗坑山之行,本不在意料之內,不過到處走走,也別有感觸,除了重新找回當初對岩石礦物、地質地形喜愛的初衷外,更認識了日治時期礦物課的基點,也算是收穫不少。
一、參考資料
1.火山角礫岩-台灣大百科全書(庫存頁面)
2.徐美玲、廖偉國,2008,《台灣地理百科-台灣的地形》,遠流出版社
3.黃鑑水、劉桓吉,1988,《台灣地質圖說明書-圖幅第五號-雙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