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野地旅0113:圓山水神社[台北士林]

地點:臺北市中山北路5段82號之一(陽明自來水處)後方圓山水神社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二月十四日
性質:旅遊

---------------------------------------

  之前在搜尋網頁,看看台北市近郊有哪裡值得一去,簡單來說,台北市的郊山地帶我大概都去過了(指的是開車到的了的地方),比較近的人文史蹟也都去遍了,若以一日遊來說,桃園(尤其是大溪鎮)、新竹(尤其是尖石鄉)和基隆也幾乎都一覽無遺,當我們開車要出門的時候,總要思考很久,到底要去哪裡。就在這樣的機緣底下,看到網頁上有個曝光率很高的景點,可以算是結合社會機能和宗教機能的史蹟,也就是圓山水神社,我被眾網頁上的照片所吸引,於是就趁著這一天假日,要前往水神社一探究竟。

  因為是跟爸媽一起出門,可能不只去一個地方(後來證明,除了水神社,我們還去了劍潭寺、大稻埕、石牌、淡水),所以是開車的,但在這邊一定要建議各位想要前往水神社的人,請搭捷運吧,只要搭到捷運劍潭站,看到對面山腳下一間白白的建築,陽明自來水處便可抵達,走路不用五分鐘,也可先去附近的士林夜市找個便利商店,看是買點簡單的零食還是什麼的,放鬆心情,而不用像我們找停車位找半天,最後停到士林官邸附近。不過走走路運動運動,也很健康啦。


  *最靠近山邊的白色建築,就是陽明自來水處。照片右邊的小巷子便是入口。


  *入口處,很明顯的招牌。

  這裡是山腳,進入自來水事業處之前,有個陡上坡,因為是假日,公家機關休息,我們取道大門口左邊的階梯,卻發現被一私人菜園給擋住了,正當我們不得其門而入時,裡面正在種菜的老婦大聲嚷嚷著:「喂,走下面才能過去啦!是前面的另一個樓梯!」聽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走這裡啊,虧我之前看了大家的旅遊記行看得那麼仔細,居然第一步就走錯了。走到正確的階梯上回頭看,發現菜園若沒有圍起來,也倒是真的可以接到通往水神社的階梯就是。回頭,除了可以看到菜園,更可以從比較高的角度看到捷運劍潭站,別有一番滋味。

  一開始,階梯呈一個大S形往上攀升,不算太陡,以我地理系的腳程,一下子就走完了,不過少有運動的爸媽,卻也是氣喘吁吁,看來沒事到這裡爬爬階梯也不錯。森林茂密,縱然今日高溫炎熱,也覺得身心沁涼。不久,視野開闊,一間高聳的方形建築映入眼簾。冬末尚未入春,滿牆的薜荔並沒有什麼葉子,看起來,真的有幾分古蹟的滄桑感。


  *這個樓梯才是真正的通往水神社。


  *走過S形步道後,映入眼簾的是這番景象,有點滄桑。

  這個看起來有點滄桑感的建築群,是日治時期所建立的「圓山貯水池」,有人稱之為「台北第二貯水庫」,位什麼是第二呢?因為還有個第一呀,它就是就讀師大的人都應該十分明瞭的「台北水源地」(現在的自來水博物館園區)。明治四十年(1907)時,台北開始興建自來水系統,在公館設置了台北水源地唧筒室,抽取新店溪水引入台北水道,約可供應十二萬人每日使用;在1920年代,台北人口數突破二十萬人,用水不足,總督府在大屯山南麓的竹子湖以及紗帽山附近發現湧泉,於是規劃了草山水道,並於1928年開始興建,途經天母一帶山區,便是今日著名的景點「天母水管路」,最後再引至圓山貯水池,水管隨著明治橋(後改名中山橋)送至今日中山北路一帶,供台北人民使用,整個工程完成於昭和六年(1931)。

  建造草山水道,其難度遠超過台北水道,遇深谷需架橋,落差過大需設調整井(落差大到可以發電),天母水管路還是特別開鑿山壁,挖出一條路來,某次因為豪雨的關係,山壁土石鬆動崩塌,導致部分人員喪生,在草山水道完工後的第七年(昭和十三年,1938),水道課的同仁便在貯水池旁,建立了水神社,以紀念亡魂。有人推測另外祭祀有日本水神,無從查考。

  最高的這棟建築,圓形拱門上寫了「活水頭」三字,是由昭和六年時的台北市尹(相當於今台北市長)所題;此高塔功能應為曝氣,塔後方的方形高起建築底下,就是貯水池,從活水頭下方門縫還隱約可以看見底下的通道,並能夠直接看到對面的出口(遠方貯水池的另一頭也有個曝氣塔)。貯水池的旁邊,有間規模較小的八角形配水井,主要功能是調配出水的水壓和水量。另一邊比較平凡無奇的方形小建築物,則可能是工寮。


  *曝氣塔,上寫了活水頭三字。


  *都是薜荔的藤蔓,春天過後葉子長出來,就看不到這三個字囉。上面還有個蜂窩。


  *八角形配水井。


  *貯水池上方,看起來一片平坦。最高的是曝氣塔,中間凸起處似乎是個通道,或許是維修使用。


  *通道另一頭的曝氣塔,早已被植物占據。


  *從曝氣塔的門縫中看去,可以看到另一邊的門的光線,相機實在不比肉眼,看到的東西少多了。


  *調控閘門。


  *疑似壓力表(左)與曝氣孔,都在方形貯水池上。


  *方形貯水池一景,照片沒接得很好。

  很興奮的在貯水池附近跑來跑去,照了不少照片,才又繼續往一旁的水神社前進。兩者的距離不過十來公尺遠,不曉得是不是日本神社固定型制,這麼小一間神社,也分成了三階。第一階的部分是個花園,有個寫著圓山水神社的石碑在神社左側,年代是昭和十三年(應該就是鎮座時所設立),另外在神社通道右側則有個寫著納奉水的手洗缽,是在祭拜前要先淨手用的,除此之外,階梯兩側各有一個石燈,是由水道課課員所奉獻,背面則刻著昭和十三年四月的字樣。

  第二層是個小平台,左右兩邊各有一隻狛犬,和中國的石獅子一樣,一公一母,特色是尾巴呈現「螺旋尖塔形」,狛犬由共益社、高進商會、淺野物產株式會社、古屋商行共同奉獻。另外在神社通道右側有一民國七十九年所立的飲水思源碑,告訴大家這裡特別不同的意義。

  第三層是神社主體,原來的木造建築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石台上的中國式小棚,備有香案蠟燭,但沒有神像,根據一些造訪此地的人表示,現在祭拜的神明是中國的水神,名為「水仙尊王」,實際上就是「大禹」。香案前的地上有四個小孔,或許是舊神社建築體柱子所在之處。這一層也有兩個石燈,一樣是水道課員奉獻。


  *水神社整體型制,分成三層。


  *水神社石碑。


  *昭和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似乎是鎮座之日。


  *石燈。


  *手洗缽。


  *第二層兩隻相對的狛犬。


  *共同奉獻的商號。


  *新設的飲水思源碑。


  *最上層的香案處,十分簡單。


  *疑似原神社建築體的四個柱座。


  *疑似柱座近照。

  神社旁邊,還有一些建築遺跡,並且發現了一個台北市保安林地界的界標,再過去,靠近劍潭公園方向處有個小溪溝,一旁有登山道,聽山友說可通往劍潭山,但路況不好,似乎很難走。照完了「功能性」照片,便要開始照一些藝術照,不過自己單眼相機的功力仍有待加強,只照出了一張我覺得還不錯的。


  *一旁被拿來當石桌的方形石塊,似乎有捐贈者名錄。


  *疑似廢棄工寮。


  *保安林界樁。


  *通往劍潭山的登山徑。


  *神社旁廢棄建築物的地基。


  *盛開的櫻花和活水頭曝氣塔。

  不像網路上其他來探尋的人,會經由左右兩邊的步道,做環狀繞行,我們選擇了來時路,原路回去。一直走到了步道入口,我這才想起來,此處曾經是水源重地,怎麼不見各位先進所拍的「禁止進入」的告示牌呢?一轉身,看到有件紫色的雨衣掛在那裡,把雨衣拿起來,果然就是那告示牌,難怪我們毫無罪惡感,就長驅直入了,這或許也算是個旅程中的笑談,而圓山水神社之旅也在這樣的笑談中,告一段落。


 
 
一、參考資料
1.需仁遊記
2.維基百科-草山水道
3.TONY自然人文旅記0604圓山水神社
4.我的赤腳旅行-[日治遺跡]圓山水神社

二、延伸研究
1.奉獻狛犬的共益社、高進商會似乎是台人商會,而淺野物產株式會社、古屋商行則似乎是日本人的產業(淺野物產更曾大量投資台灣蔗糖),有興趣的人,可以探討一下這個時期(昭和十三年)日、台商會之間的關係如何在民俗宗教文化上互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