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野地旅0111:石門洞[台北石門]

地點:臺北縣石門鄉台二線尖鹿村石門洞風景區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二月八日
性質:旅遊

--------------------------------------
  之前曾經兩度經過(或許更多)石門洞,其中一次在大風大雨之中,另一次則是黑夜,因此兩次都沒能好好在石門洞走走看看。這次雖然天氣也不好(冬天的北海岸迎東北季風),天色陰暗且漂著小雨和強風,不過總是比前兩次來的好些,於是決定下車走走。帶著單眼相機,還有新買的鏡頭,剛好可以測試一下在光線不足下,他的能耐到底到哪裡。以前用柯達P712拍陰天,總覺得色彩飽和度稍嫌不足,後來換單眼,用kit鏡照有時也會手震,這顆f2.8的大光圈鏡頭,應該能解決這些問題。果然,在稍微調整了快門速度之後,便能拍出還算清晰且好看的圖片,雖然陰天就是陰天,不會因為鏡頭的關係就照起來像晴天,另外,為了防止雨水滴到鏡頭,所以我用了遮光罩,所以可能還是暗了一些。

  以上都不是重點,石門洞才是我們想要看的。

  還記得上次晚上到石門洞,潮水漲到了接近海蝕洞洞口處,可見海浪營力仍偶爾可以影響到石門洞,今天見到的海水退到較遠處,不過洞口沙灘能見到兩道較陡的起伏,有如濱堤一般的微地形,證明海浪的力量仍然可及。從石門洞岩壁上的剖面可以看出,大、小顆粒不同時期的堆積,其中巨礫大多是安山岩,應是大屯火山群爆發時所形成的,中間空隙則充滿了火山灰,再經過擠壓膠結後,形成現在可見到的火山集塊岩。沙灘不大,靠近海的部分被礫灘所取代,也可看到較少見的「藻礁」,與珊瑚礁最大的不同處在於,珊瑚蟲必須附著於堅硬的岩盤上,然而海藻可以附著在沙灘上,海藻的細胞壁具有碳酸鈣的成分,經過千萬年來的堆積才形成藻礁,十分難得。

  距離石門洞不遠處,幾乎在海中,濱台上被海水切開成為一海蝕溝,不知是何故,在其上蓋了一座小拱橋,從網路上的資料來看,這座拱橋已經存在好一段時間,在海風、海水的聯合侵蝕之下,我想這座橋應該已經是重修過數次,不然應該是危機重重了!現在的自然景觀保育概念高漲,在風景區蓋涼亭、步道或橋樑,首重不破壞景觀、生態,因此,此處的兩座涼亭、拱橋以及石門洞上方的步道和洞口前後各一個題字,都是頗有年代的了,早在昭和八年(1933),海蝕石門就已經被日本政府歸為應保存之「天然紀念物」,然而經過了這麼多年,石門洞風景區未見完善的規劃,反見人為鑿刻遍佈,有點可惜。

  石門洞的西方是石門漁港,看起來頗為蕭條,以其方位來說,一年之中大概有超過半年都無法出航吧,港口正對北方,強風吹撫之下行船頗為危險,加上此處水域不深,一不注意,就有觸礁之虞,在石門洞東方不遠處,巴拿馬籍晨曦號貨輪擱淺漏油便是一個例子,在2008年11月10日晚間,因風浪過大,預定在十八王公廟外海下錨休息,卻意外觸礁,直到今日都因風浪過大,只能先清除重油,而無法脫離,為了避免大浪導致二次破壞,於是先用鋼索固定,待氣候許可才進行處理。漏油面積不大,並未波及附近核一廠的取水口,為不幸中的大幸。


  *石門洞,洞上面有步道,內外兩側各有題字。可從岩層中看出火山集塊岩的模樣。


  *貝殼沙灘上有兩道較陡的坡,是受海浪營力的影響而形成類似濱堤的微地形。


  *涼亭,遠方有個小拱橋。沙灘外圍變成礫灘。


  *藻礁,某些碳酸鈣特別集中的部分硬度增加,變成一顆一顆的結核。


  *綠色的藻礁,藻類仍繼續生長中。


  *石門洞東方不遠處,擱淺的晨曦號郵輪。


  *在拱橋橋頭有一顆三等控制點。


  *蕭條的石門漁港。

  隨著時間流逝,天色越來越暗,飄雨也有加大的傾向,沒帶雨傘的我們匆匆逃回車裡,結束這一次的石門洞之行。
 
 
參考資料:
1.中央社新聞-明起抽除巴拿馬籍擱淺貨輪船體殘油
2.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251-石門洞
3.臺北縣特殊自然景觀-地質、地形景觀-石門 石門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