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野地旅0127:嶐嶺古道[台北貢寮、宜蘭頭城]

地點:台北縣貢寮鄉福隆村外嶐林街→宜蘭縣頭城鎮石城里大澳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四月十二日
性質:旅行

---------------------------------------


  *嶐嶺古道位置示意圖。紫色實線為省道台二線,紅線為產業道路,淺藍色線為嶐嶺古道後半段,紫色虛線為推測的嶐嶺古道前半段,深綠色線為走錯的路。海岸線因數值高程切割不準確,導致海岸線誤差甚大,以道路圖層為準。

  沒想到現在的我,行動力如此的強大,看來這些所謂「長久以來的夢想」,只是需要一些人陪同達成而已。繼今年三月十五日爬了草嶺古道(野地旅0118再遊草嶺古道),以及三月二十一日走過三貂嶺古道(野地旅0120三貂嶺古道)之後,淡蘭古道所存的三條殘留官道就只剩下嶐嶺古道還未走過。其中三月十四日規劃課的考察陰錯陽差的來到舊草嶺隧道(野地旅0116舊草嶺隧道),得知嶐嶺古道就在隧道上方,讓我更加想要快點將這條路線收入我的記憶中。嶐嶺古道,由於「嶐」字經常被誤打成隆,「嶺」字又被誤念為林,因此又有部分人稱之為「隆林古道」,而又有地圖集不曉得是編者看錯還是怎樣,稱之為「薩嶺古道」,總之,大家知道是同一條即可。嶐嶺古道最晚形成於嘉慶十二年,台灣知府楊廷理入噶瑪蘭平亂之時。但據悉開蘭第一人吳沙便是經由此路進入蘭陽地區,頭圍(頭城)第一間廟宇慶元宮建於嘉慶元年,更有人說早年原住民便使用此路進行貨物交換,因此嶐嶺古道的使用應是遠早於楊廷理入蘭之年代,可說是淡水、宜蘭間的第一條正式通道。

  探尋這條東北角第一古道,仍然是約了峻鳴同行,由於除了走嶐嶺古道外,還要經由北部濱海公路,繞過三貂角前往小漁村卯澳,再由嶐嶐古道(福卯古道)回福隆火車站,這一個環形從地圖上粗略比對後,約有22公里長,其中約半程在山中,略有難度,因此師大地理系的夥伴並沒有人跟隨,台大地理系的夥伴也因要期中考了,只能下次再約,略感可惜。峻鳴則找了在環資協會認識的朋友小易一同前往。

  搭乘區間快車抵達福隆火車站後,稍微補給食物和飲水之後,從福隆站左側(面向火車站大門)的外嶐林街,跟著大批要前往舊草嶺隧道騎腳踏車的遊客前進,沿途並不清靜,遊覽車、腳踏車眾多,最後都擠在舊草嶺隧道北口,一旁的故吉次茂七郎君之碑孤伶伶的沒人理他,幾個日治時期所留下的碉堡也無人問津,制天險三個大字偶有人注意到,其他的人只顧著腳下的腳踏車,還有從隧道中傳出的丟丟銅樂聲,史蹟經過整理雖得新生,但某方面看起來,還是挺落寞的。


  *福隆火車站外的便當店,現在都兼營腳踏車出租了。


  *故吉次茂七郎君之碑,孤單的像個日晷一樣。


  *制天險,呼嘯而過的腳踏車行旅,又有多少人能好好端詳文字藝術的美呢?

  續沿外隆林街前行,差點走去第十公墓,接回正路後開始爬坡,到了一個轉彎處,有一棵碩大的榕樹,樹下有亂石成堆,前方還有貢寮鄉鄉民代表呂春生所題的詩句,「內有七星墩地硐,林森參天勝山峰,石堆促成分布廣,塔似仙境成寶藏。」老實說,以文學造詣而言,不怎麼樣。這個亂石堆稱做「七星堆」,據傳可能是凱達格蘭族的儀式地點,內有岩洞、階梯等設施,而亂石貌可能為人工切割。

  雖然沒有走近,但我和峻鳴兩個人,以地理系和地球科學系所學的知識判斷,七星堆岩石若未經過長途搬運(實際上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應為澳底層媽岡段的塊狀砂岩,受到輕微變質,有兩組節理,前人可能因缺乏地質相關概念而認為此種平整裂面定為人工切割,然而,如果有節理,平整的裂面便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加上石堆傾倒的方向來看,像是自然裂開傾倒,而非人工。至於後方石桌石椅,均推測為後人所製,七星堆唯一可能為凱達格蘭族儀式地之可能性僅存老樹崇拜。這棵榕樹樹型碩大,但凱達格蘭族族樹為莿桐,加上位置距離凱達格蘭族出沒處稍遠,到底如何,難以分辨。

  既然是榕樹,則有可能是漢人道教的自然神靈崇拜,而其所謂「金字塔形」的亂石堆疊,我個人則認為,可能是受到數十年前的「外星人熱潮」所影響,在該熱潮之下,七星山頂的亂石遺跡也被附會為凱達格蘭族和外星人溝通的祭壇,而此處也可能是受此熱潮,加上外觀與七星山亂石堆接近,才被命名為七星堆。不管如何,七星堆在此出現,替我們這次的嶐嶺古道之行,開啟了一頁引起我們注意的謎題。


  *七星堆前題詩。


  *七星堆,看起來就是個亂石堆。


  *遠看七星堆,被大榕樹所遮蔽。

  續行不久,看到右手邊擋土牆上寫著「內隆林土地公廟」七個字,由於要爬一小段坡上去,天氣頗熱,掙扎著要不要上去,後來還是上去了。心中其實頗怕會失望的,不過一看到土地公廟,就一點都不失望了。這間土地公廟已經重建,全名為「內隆林水頭水尾土地公廟」,可見是保護水源(隆隆溪)的土地公。一旁石造小廟已經用磚塊封起,內部不得見,但一旁兩塊石碑引人注意。根據台灣記憶:國家圖書館-史料-台灣碑碣拓片所指出,此二碑記為捐款建廟名錄,左邊較小的一塊立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右邊較大的一塊則是明治四十年(1907)重修捐款者名錄。台灣記憶的網頁中,似乎將其位置誤植為「嶐嶐古道」側,但從「福隆山步道」一詞推斷,指的應是嶐嶺古道才對,嶐嶐古道連接福隆和卯澳,距離福隆山十分遙遠。


  *內隆林土地公廟,就在這上面。


  *石造小廟已封口。兩塊碑記,左為道光年間者,右為明治年間者。

  離開內隆林水頭水尾土地公廟,不久見「心齋橋」,有告示說要過橋可通往隆林古道,於是左轉過河,見一步道上行。沒走幾步路便見三叉路口,最左者(直行)據說通往嶐嶐古道,不考慮,中間一條上山者,有明顯階梯與路徑,最右者進入竹林,但有登山條。我們簡單思考了一下,因地圖並未畫出此處有叉路,而我們又需要「越嶺」才能抵達石城,加上有一阿伯慫恿,因此選擇了中間上山的路。

  然而這個選擇,正是一連串災難的開始。

  這條路一開始也是進入竹林,然後路徑逐漸縮小,最後僅存泥土路,且蜘蛛網和雜草叢生,途中還偶有刺藤偷襲我們,走起來越發辛苦,岔路很多,但大多是死路,最後有一段要陡上,進入密林,在阿伯的推波助瀾下,續前行一小段路,地面濕滑難行,灌木、喬木叢生,爬藤也多,更別說蜘蛛、蚊蟲肆虐,直到進入了一條溪溝,實在無路可上,這才決定折返,驚覺地上有捕獵山豬的圈套,心中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條是獵徑!」甫回頭,卻頻頻走錯路,還好三小兩老,五個人合力找出來時路徑,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兩老仍決定在附近叉路尋找,有時間壓力的我們三個,則回到了起點叉路,此時我才暗罵自己一聲笨蛋,最右的路明明綁這麼多登山條而不走,真是錯誤抉擇,根據地圖,嶐嶺古道後來會再次接上產業道路,因此選擇最右的叉路才是正確的。然而時間的關係,我們必須趕路,考量山路崎嶇難行,決定回到外隆林街,走產業道路上行,最後仍可接到嶐嶺古道中段。雖是如此,我們已經浪費了超過一個小時。


  *心齋橋 。


  *錯路,一開始還有明顯路徑。


  *路徑漸不明顯。


  *錯路過程中唯一喜悅,兩隻捲葉象鼻蟲。


  *捕獵陷阱,鋼圈在動物掙扎時會收緊。

  回到產道上,續行,此段爬坡較陡,但因為是道路,並不難走。不久後來到一個較平坦的地方,右邊地上有個用洗衣精罐子寫著往石城的字樣,這才發現我們抵達嶐嶺古道與產業道路的交會口了。樹上綁有許多登山條,但稍不注意是有可能錯過的。我們拾級而上,走在溪谷的右側,這條路算是相當好走,除了有點濕滑之外,沒遇到什麼太大的困難。不久後開始爬坡,略喘。從進入古道後約半小時,見一古榕及土地公廟,名為「石城仔嶺水頭土地公」,附近即為山脈之稜線,翻越稜線便可進入宜蘭縣地界。

  過鞍部,古道路徑開始陡下,略有濕滑,但我們看到了海景與龜山島,心情大好。不久重新進入林中,尋找古石城聚落未遇,但在古道邊看到一方形凹槽,可能為儲水池。不遠處有石城土地公,在眾家旅記中,上述二土地公均傾頹的只剩下一石牌,上有刻字,然而我們所見的,是完好的小型土地公廟,經查,原來是今年三月二十九日時,由羅東社區大學的一群人,在一個活動裡進行的「石城隆嶺土地公歷史空間復舊」的工作中,將這間土地公廟傾頹的石牆、屋頂等一一復舊。


  *產道與古道交會處,可愛的標示。


  *接近嶺頭鞍部處,綁登山條處可發現是一棵分布面積廣大的古榕。


  *石城仔嶺水頭土地公。已復舊。


  *內有石碑,刻有福德正神等字樣。


  *鞍部,越過即為宜蘭縣。


  *石城聚落遺址,疑似儲水池。


  *石城土地公。已復舊。

  過了石城舊聚落,下山速度漸增,然而此段更需小心,地上多為硬頁岩碎屑,容易滑落,縱然地上全乾,一不小心便會滑倒。接近平地,台二線那熟悉的砂石車聲也越來越大,最後抵達一片果園,繞出,從擋土牆上經過,有台灣省政府保安林界樁。接到台二線,對面有小路續往海邊去,此處即為舊草嶺隧道南口,此時約為中午十二點半剛過,騎腳踏車在此休息的人眾多,小小的石城里大澳被一大堆遊客塞爆,而眾家遊客又直說此處環境好,希望能在此生活之類的話,真令我感到好氣又好笑。


  *保安林界樁,一旁為台二線公路(北部濱海公路)。


  *超多腳踏車的。


  *舊草嶺隧道南口。

  吃完午餐(其實只是餅乾)並補充水分,帶著峻鳴和小易去看了白雲飛處的隧道南口題字後,便繼續沿著台二線北行,嶐嶺古道之行到此告一段落。

  附帶一提,到了這裡我們比對地圖,發現若我們在錯路如果仍不信邪的繼續上切(一直有疑似路徑出現),最後可能抵達石城鞍部與大窟澳山之間的山頂,原本阿伯是寄望攻頂後再循路下切往石城,然而我們在石城抬頭一看,媽呀,是絕壁,根本不可能下切,所以就算攻頂了,還是得走原路回頭,到那時,路徑更難以找回,在山林中迷路或出事的機率更會大增。這告訴我們,在渺小的山林中,最好不要太固執,要保守一點。
 
 
一、參考資料
1.黃鑑水、劉桓吉(1988),《五萬分之一台灣地質圖說明書-雙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王一婷(2002),《台灣地理百科10-台灣的古道》,遠足文化
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166)隆嶺古道.草嶺隧道.吉次茂七郎紀念碑
4.台灣記憶:國家圖書館-史料-台灣碑碣拓片-福德祠捐題碑記(明治四十年者)
5.台灣記憶:國家圖書館-史料-台灣碑碣拓片-福德祠捐題碑記(道光十九年者)
6.石城隆嶺土地公歷史空間復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