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野地旅0110:黃吉公祠[台北內湖]

地點: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一段92號旁,科學園區內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二月四日
性質:旅遊

--------------------------------------

  依稀記得,國小四年級時,老師曾帶我們到一片草地,有間土地公廟高出草地之上,旁邊有棵欣欣向榮的刺桐樹依靠在廟頂,四周百公尺內沒有任何東西比這棵樹高,當時或許是體格矮小,覺得這間土地公廟好高大。依著當時的記憶,八年後,升上大學進入了地理系,在台灣地理的課堂上突然發現,這樣的建築與植物的存在,其實是有其地理(或歷史)的意義,於是首次開始想要重新尋找他們在哪裡。

  問題來了,民國八十四年,內湖科學園區開始開放廠商進駐,民國八十五年,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完工,這時我是小學二年級,兩年之內,整個重劃區(新生地)還是荒煙蔓草一片,甚至到小六、國一時,還曾經在現在車水馬龍的瑞光路上放風箏!就在國中之後,整個區域大改變,首先是位在內湖路一段西湖里附近的NASA科技中心建成(民國九十年,國中二年級),時任市長的馬英九先生宣布該中心為內湖新地標(標榜智慧型管理大樓)後,各大廠商、媒體公司等大量進駐,科技大樓如雨後春筍般一棟一棟冒出地平線,大直一帶的高級住宅、五星級酒店和美麗華商圈也逐步完工,地表景觀是完全的改變了,這一次的尋找雖派上了Google Earth的協助,仍徒勞無功。

  過了一年,大學二年級的地理鄉土教育課程,我再一次的想到了這間土地公廟和老樹,我決定用地理腳來探訪他的位置,查明了地址後,在內湖科學園區中繞啊繞的,居然還是找不到,這讓我有點洩氣了,在相應的地址除了大樓,只有停車場。因為是和林怡一起去找,耽誤太多時間也會讓她覺得不快,暫且放棄。

刺桐
  *老刺桐與黃吉公祠就這樣藏身在大樓之間。從箭頭處的停車場進入。

  沒幾天後,偶然在公車中發現,上次找到的那個停車場後方,似乎有個綠地,夾在兩棟大樓之中,決定改天來看看。這次果然沒錯,兩間並列的小廟(土地公廟與黃吉公祠),廟身後方就是如鐘樓怪人駝背般的刺桐老樹。沒半片葉子,讓我有點擔心。

  這次趁著麗山高中攝影組寒訓,我帶著相機來到黃吉公祠,主要目的是想拍攝刺桐樹,卻注意到了老樹近根部已經腐朽逾半,看來老樹已經駕鶴西歸,有點傷感。以歷史地理的意義來說,刺桐代表的是凱達格蘭族曾在此活動的證據,該族的聖樹與漢民族的土地公並陳,是兩種文化在歷史洪流中的相互影響(清代晚期漢人北勢湖聚落開始出現,墾殖附近平原,於埤塘閘門處建水頭土地公廟,後遷建至黃吉公祠旁),直至現在,仍會有少數自稱是凱達格蘭族後裔的人,會定期來到這邊參拜、整理環境。

  而一旁的黃吉公祠,則代表另一種環境變遷的涵意。如果大家到內湖科學園區中,現在還在施工的地方,看看工程告示牌,可能會驚訝的發現,地權是屬於「七星農田水利會」,根據老地圖的比對,黃吉公祠距離原基隆河河道不遠,附近就是北勢湖渡船頭,祠旁曾有個埤塘,地勢低平,應為洪水氾濫區,祠中的黃吉公牌位,據說就是洪水沖來,卡在刺桐樹上的。截彎取直後,河流遠了,地填了,建物開發了,問題在哪裡?台灣是一個地震頻繁的地方,大家都聽說過盆地效應,會加強地震的震度,而盆底又是這樣的沖積床質,含水量高,而此處的土地更是河川地,萬一遇到地震,土壤液化的可能性便相當的高,嚴重影響了該地建物的安全性,或許這樣的概念,可以讓大家在台北購買房子時,多一層考慮。

  以上所說的,就不再多做贅述,網路上對於黃吉公祠與刺桐的歷史描述已然完備(然而正確性待考證),這次到黃吉公祠,不過就是突然而來的「思古幽情」,沒什麼其他意思。從麗山高中到黃吉公祠,沿著內湖路一段這樣走下來,右側是建好多年的住宅區(然而店家、招牌早已更替無遺),左側則是新興的工業園區,中間還有一條延宕多時的捷運內湖線,找不到什麼舊時的記憶,只在黃吉公祠這個小小的地方,稍稍有一點古意。黃吉公祠因為曾有埤塘,地權屬公有(農田水利會),加上兩棟大樓間僅此土地公廟處凹下,此一畸零地才免於被併入建物之中。

  黃吉公祠和土地公廟兩間規模都不大,並列在一起,均為坐西朝東的方位,黃吉公祠並沒有被遷建過(因為老樹直接橫生其上,若遷建老樹必定攔腰折斷),一旁有私人菜園,有人整理。每次到這邊,我都要被停車場管理員的狗狗吠個好幾聲,拿個大相機照來照去,也引起旁人側目,不過少有民眾在此,也就放心拍照,這次有個老太太一直看我在照什麼,反倒讓我有點害羞,畢竟面對土地公我也是一律直接照,絲毫沒有避諱之意。

  拍了升天的老樹,還有兩間小廟後,心中只剩下感慨:老樹在此生長了百餘年,在台灣的莽原氣候中可算是「高聳」,奈何兩側高樓建起,擋住陽光、截斷土壤,水泥鋪面則讓水無法下滲,都市發展導致空氣汙染,種種原因讓老樹的生存環境越趨嚴苛,就像叫一位老翁住在一間違建的五樓,隨時提心吊膽環境不佳,還要拖著老骨頭爬樓梯,一不小心就要摔斷腿。

  就這樣,老樹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繁華落盡,只餘枯骨殘身。黃吉公祠只有少數人來祭拜,「歡迎參拜」的布條也被收費停車場中的車輛擋住,一個弱勢而古老文化的精神象徵,即將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消失殆盡。而我們的政府做了什麼?列管的老樹不見專員看護,任其老死而無補救措施,而黃吉公祠附近的規劃也有欠考慮,若能規劃成一鄰里公園,提供居民或進駐商休閒娛樂,用草皮取代水泥,或許現在老樹仍欣欣向榮?結合當地眾多中小學教育者,和一旁的北勢湖公園(台北市中心樁)跟山邊的清代打石場聯合為一環狀的鄉土校外教學,讓小朋友們多認識居住地,那該有多好?畢竟營造的本質,還是需要居民的認同。

  在經濟掛帥的政治社會中,希望不要再有老樹或具歷史文化意義的遺產被這樣糟蹋了!諷刺的是,我們真的還有這樣的遺產可以提供我們糟蹋嗎?


  *老樹與土地公廟,在大樓群之中。


  *崇拜老樹。


  *老樹近根部位已經腐朽。


  *黃吉公祠內部,僅有香案,屬陰廟。


  *土地公廟內部,有神像。


  *兩廟並列,左為黃吉公祠,右為土地公廟,老樹在後方。


  *老樹主幹橫躺於黃吉公祠(右)之上,才得以繼續生長,否則將會折斷。土地公廟是後來遷建至此的,原在附近埤塘閘門口處,守護水源。


  *老樹所在地與四周相比,是略為低窪了些。


  *歡迎參拜,但沒人看的到布條。


  *站在停車場裡面都看不到了,何況是從大馬路上看?

1 則留言:

  1. 後龍也有黃吉公祠,相傳幾百年,每年農曆5月25日廟慶,廟後也是有棵大榕樹,不過在某次颱風時倒塌。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