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

野地旅0010:深水泥火山[高雄燕巢]

地點:高雄縣燕巢鄉深水村烏山頂泥火山
日期:民國九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台灣地理(帶隊老師:吳進喜、林聖欽)

------------------------------------

  「康熙六十一年夏,鳳山縣赤山裂,長八丈,闊四丈,湧出黑泥,至次日夜,高丈餘云云。」這是康熙末年時對燕巢泥火山的記載,泥火山,是一種很特殊的地形,在台灣很有幸的可以見到如此大規模的泥火山,而這也是我第一次來到這個聲明遠播的地方,也不免興奮。

  遊覽車開上烏山頂,一路上左邊是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校地,右邊則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燕巢校區,再往上則來到了高雄縣的深水苗圃,泥火山就位在此區,高師大宋國城教授在此處研究監測多年,整個燕巢地區發現了約二十座泥火山(宋國城,2000),而我們這次從深水苗圃上來,應該是第五號和第六號泥火山的所在位置。大夥兒先走上了一個陡坡,然後走入草叢中的小徑,在一旁的一小片空地裡,吳進喜老師帶我們找到了第一個噴泥口,不高,規模不大,算是一個噴泥盾。


  *草叢中的小徑。


  *第一個看到的噴泥盾。

  接著,我聽到更高的地方有很大聲的噴泥聲(就是泥巴噴出來的聲音),我就繼續往上走,整個隊伍也走了上來。一走出草叢,看到一大片乾掉的泥地,好大的一個泥火山錐就在眼前了!先看到的一個有很大的噴口,高度約一到兩公尺,山體很粗,而且一旁還有個類似寄生火山的小噴口,小噴口處黏稠度較高,比較沒有在噴發。一旁有個更高更瘦的泥火山錐,已經停止噴發了,高約三到四公尺,這個我想就是宋國城教授報告中所說的五號泥火山。在更遠的地方還有一個也是停止噴發的小泥火山,約半公尺高。


  *見到泥火山,好興奮的就衝了過去。


  *很大的一個噴泥口!泥漿很多。


  *看看這個噴泥口有多大,和同學的頭比一下大小。


  *左邊的是那個類似寄生火山的小噴口。


  *流出的泥漿。


  *最高且已經停止噴泥的五號泥火山。


  *環景照。

  泥火山要形成,得要有三個條件:首先,地質上是青灰泥岩,這樣的泥岩易溶於水,才會有泥漿。第二,要有地下高壓氣體,此地原本是海底沉積的泥岩層,伴隨著一些生物遺骸,長年變質之後形成天然氣(當然還有石油),在地底高壓的情況之下要尋找縫隙冒出地表。第三,要有縫隙,因為泥岩層顆粒細、孔隙率小,水不易滲入而天然氣也不易噴出,故需要有縫隙,而縫隙,可以類似斷層、構造線等。燕巢的泥火山,在下雨的時候,雨水下滲溶解了泥岩,泥水向下流的時候,碰到了高壓氣體沿著縫隙上升,於是氣體就帶著泥漿往上湧出,泥漿堆積久了以後,就形成了泥火山錐!泥火山噴出來的泥漿,裡面還可以看到不少黑色的油漬,那就是少量的石油了!既然泥火山的三個形成條件,都和地熱無關,那麼泥火山噴出來的泥漿自然也就不是燙的囉!不過因為噴出來的地方帶有天然氣,所以點火是會著的,第一段有提到火光,不曉得是不是有人調皮惡作劇去點火,還只是古人的穿鑿附會。


  *可以清楚的看到有黑色的油漬,隨著噴泥形成一圈一圈的模樣。

  泥火山這一片地,是古亭層的青灰泥岩,在地形上容易形成惡地(例如月世界),耕種不易,因此早期此處即為荒地,日據晚期在這邊種了相當多的柚木,以期能夠當作傢俱建材使用,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人撤回日本,此地由中央政府接手,因為沒有太多的開發價值,所以便當做了柚木的苗圃,即深水苗圃。也因為此地為公有地,所以在寸土寸金的台灣,還能夠找到這樣的一塊地作為高師大和高應科大的校地運用。而雖然此地出油和天然氣,但因為斷層出露的關係,天然氣存量甚少,不具開發價值,才有現在的泥火山能夠呈現在眼前。

  經過了這一次一連串的台灣地理考察,深深覺得,有很多的地理現象都和政府政策、當地文化有所關聯,從土牛溝、學府路、美濃、中埔到泥火山都是如此,每個我們眼睛所能見到的,都是一連串自然和人之間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讓我覺得之前曾經學過的一些地理理論,實在膚淺至極,而地理的普世性更是難以想像。

  還記得地形學第一堂正式的課,林雪美老師曾說:「地理系要探討的,是一切眼睛所能見到的地表現象。」地表現象之多,還等著大家一起去發掘。

  不只是泥火山,所有的地表景物,都還等著呢。

  那,這次的台灣地理考察也在此告一段落。歡迎同學們提出討論或發現錯誤要不吝指正!



*此處切確地名為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2012.02.01補)
*首段之康熙末年泥火山之記載,應為屏東萬丹鯉魚山之泥火山。(2013.01.19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