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

野地旅0020:清水海岸沙丘[宜蘭五結]

地點:宜蘭縣五結鄉清水村海岸沙丘
時間:民國九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地形學(帶隊老師:林雪美)
----------------------------------------
  從蘭陽溪谷往去時,經過利澤,其實就已經看到了一些古沙丘的遺跡,趁著老師在講解,趕緊掏出相機就隨意的按了兩下快門。

  *古沙丘遺跡。
  你千萬不要質問我為什麼要拍墳墓。首先你看看,這些墳墓所在的地方是不是都略略高起,沒錯,因為這裡就是古沙丘。那墳墓為什麼蓋在沙丘上呢?老師告訴我們,因為當蘭陽溪、宜蘭川、冬山河等河流帶來大量泥沙,然後積在海邊,隨著風力而形成沙丘,這樣的沙丘會讓內陸河水排水不易,因此沙丘內部就會形成沼澤地,例如剛剛有提到的利澤,就是一大片的沼澤地。沼澤地的特色就是低濕,平時就濕濕的不說,大雨時還容易淹水氾濫,所以這樣的地方當然不適合蓋墳墓,因此大家拼了命的把墓蓋往高處,於是,古沙丘就成了人們的第一選擇。
  據說,宜蘭鴨賞和這種低溼地也有關係,畢竟低濕的地方不適合養雞嘛!
  離開南方澳,這次我們要看的是真正的海岸沙丘,於是我們來到了清水海岸。一下車,就發現我們的大隊人馬打擾了一台車上的兩人世界,趕緊快步離去。沙丘上長滿了幾種植物,我們可以粗分為兩類,一種是木本的,他們的存在代表沙丘已經趨向穩固,在這邊我們可以看到林投,而此類植物還有常見的防風林植物木麻黃;另一種則是草本的,他們的存在代表沙丘依舊不穩定,除了之前在蚊子坑有提到的馬鞍藤外,在這裡還可以見到濱刺麥和黃埔姜兩種植物。

  *黃埔姜。

  *濱刺麥。遠方沙地上是馬鞍藤。
  當穩定與不穩定兩種狀況出現在同一地時,就代表此區正在經歷著某種變化。
  我們先來看看沙丘的形態,沙丘的迎風面應該是比較平緩,而背風面較為陡直,想必整個宜蘭必定是以海風為主,所以照理來說,應該是面海這邊比較平緩,但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的,面海這邊的沙丘相當的陡,反倒是面向陸地這邊的平緩許多,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是因為強勁的海風吹到路地上後,還會受到山脈阻擋反彈,因此形成了多方向的風,其中蘭陽谷地又有匯聚風的能力,所以整體來說,形成沙丘的風是陸風。

  *陡直的沙丘面是面向海的。
  再來我們看看海灘,還可以看到一些更驚人的「內幕」。首先,海浪拍打沙灘,會在沙灘上留下很多痕跡,例如下面這張圖的中的痕跡,就是每次浪潮所抵達的位置,浪高或低清晰可見,有時候,在垃圾多的海域,這些垃圾就會延著這些線做排列,讓我們看的更清楚(但不是要你們隨手亂丟垃圾啊)!

  *好多線條在沙灘上。
  接著,我們再往海邊走一點,可以看到海浪侵蝕出了一道小崖,不高,十來公分,但這代表什麼?這代表的是此區海岸其實是正被一步一步的侵蝕的,但是大家印象中的蘭陽平原一帶,不都是由蘭陽溪所沖積出來的平原嗎?怎麼會是被侵蝕的海岸呢?原來蘭陽平原本身,是沖繩海槽的延伸,海槽分布在板塊的聚合交界處,由於受到牽引的作用,此區的地殼會逐漸的被往地心拉去,因此,宜蘭地區就算不抽地下水,也會因為海槽構造的緣故,逐漸下沉,但因為蘭陽溪沉積泥沙速度過快,所以至今仍在水面以上。
  還記得在東北角海岸有說過的,這種同一時期可見到海進與海退兩種現象的海岸,我們叫他對峙海岸。

  *被侵蝕出來的小崖。
  另一個證據則在沙丘上。因為沙丘是風積地形,所以照理來說,他的堆積應該是有層理的,但是走近靠海一面,卻發現整個沙丘並無明顯層理,這是因為海浪還有辦法打到這裡來,每當「暴潮」產生的時候,強大的海浪就會把沙丘上的層理給抹去,因此我們沒有辦法看到清晰的層理。

  *毫無層理的沙丘,草本和木本植物也並生,代表此處真的很不穩定。
  為了保留住這一片沙灘,宜蘭有關當局曾經想要試著利用「凸堤效應」堤前堆積的特性,在沙灘上設置了很多類似消波塊的東西,延伸入海,看起來就像是個凸堤,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效果,因為,凸堤效應除了堤前堆積,還有堤後侵蝕,更何況,整體大自然的力量是因為地槽下陷,而不是純粹的海進,因此這樣的凸堤是沒什麼效果的。

  *疑似凸堤的東西。
  當大家正在想著怎麼保留這片海灘的時候,蘭陽溪上已經築起了許許多多的攔砂壩、攔石壩,水被大量取用,搬運能力降低,河床砂石被採走,沙源減少,而地槽下陷的速度沒有減慢,所以注定的,終有一天會見不到清水沙灘了,趁著時間還有,趕緊來這邊走走,吹吹海風,享受一下兩人世界(地理系考察一年才一次,不會那麼巧就打擾到你的),和龜山島遙遙相望,享受蘭陽之美,而別再駐足於家中了。

  *龜山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