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

野地旅0016:萊萊鼻濱台[台北貢寮]

地點:台北縣貢寮鄉萊萊鼻南方濱台
時間:民國九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地形學(帶隊老師:林雪美)
----------------------------------------

  萊萊這邊因為地處東風的超級迎風面,浪大不說,加上海也有一定的深度,而雪山山脈延伸至海中的部分,讓流經此地的黑潮主流把海底有機質帶到海面,因此漁產豐富,而此地的大浪則讓萊萊變成了著名的磯釣場。


  *磯釣人,總是站在浪花上。

  由於我們的遊覽車已經轉過了三貂角,就從東海海域來到了太平洋海域,在眼前的就是隻好大的烏龜,也就是龜山島,今天天氣真的很好,龜山島可以看的相當清楚,雖然我已經不曉得看了多少年,但還是不免興奮。太陽照的龜山島翠綠中帶金黃,搭上深藍的海和咖啡色的濱台,還有淺淺的天薄薄的雲,真是好看極了!


  *美麗的景色。

  濱台的定義在南雅(野地旅0013南雅濱台)那篇已經提過了,就不多贅述。不過萊萊鼻的濱台跟南雅外表最大的差別,就是萊萊鼻的濱台平坦了許多,雖然還是可見些許因為大範圍地層向斜①(向斜軸是鶯仔瀨向斜,位在萊萊鼻西北),可看到地表有些許起伏,但是已經算相當平坦了。地表上可以看到一些彎曲的岩層排列,代表這邊的岩層不止是有大範圍的起伏,也有小範圍的折皺出現。


  *大致平直的岩層,其實看起來還是有些許彎曲的。

  萊萊鼻的濱台之所以會侵蝕的那麼嚴重,主要是因為此區的海浪侵蝕力非常的強,不論是海流、風向的助長,都讓此區呈現非常嚴重的侵蝕現象。那為什麼這一片濱台又能存在呢?是因為當上層的大桶山層砂岩被侵蝕之後,露出下層的媽崗砂岩,全台灣最硬的沉積岩是雪山隧道所經過的「四稜砂岩」,而其次,就是媽崗砂岩了,所以因為它很硬,就保留了下來。從上圖可以看到,幾乎沒有大桶山層砂岩的痕跡了。大桶山層的砂岩只能在靠近山腳處,可以看到幾顆受到侵蝕而崩落的零星落石。而此處砂岩堅硬的另一個條件,就是這邊地上有許多小饅頭狀的「結核」,是由於鈣等礦物質聚合而使得岩石變硬(野柳的燭臺石、薑石屬此類)。


  *小饅頭狀的結核。


  *大桶山層砂岩落石,上面還有很多蜂窩岩的構造。

  上圖中的落石,面海一方有相當多的蜂窩岩,表示這邊的海風非常強勁,風蝕作用下形成一個一個很深的蜂窩(真的很深),而從蜂窩岩所在的位置,也可以知道,這顆落石是先從後面的山落下,才逐漸被風侵蝕,這有兩個理由,第一個,蜂窩岩的形成需要有沙,才能有效磨蝕,在太高的地方,沙子是吹不上去的;其次,蜂窩岩一定朝向風的來向,如果是在山上就形成,這樣一滾,蜂窩岩還會正對著風向的機率就相當小。

  除了風蝕、海蝕之外,在這裡我們還可以看到另一種侵蝕,也就是「鹽結晶風化」,屬於一種物理風化②。當海水打上濱台,而留在濱台凹處,逐漸受到太陽照射而蒸發,水中的鹽分就會留在鹽石表層,然後結晶,結晶後的鹽粒遠大於原本的離子狀態,所以會產生膨脹,把岩石的縫隙撐開,造成岩石的破裂與風化。


  *白白的就是鹽結晶囉,多沿著岩石縫隙出現。

  看完了濱台,來看點比較不一樣的。一般人來到這裡,除非你瞎了眼,否則一定會看到一道突兀的岩牆橫在你面前,從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多都有,顏色和一旁的媽崗砂岩相比,顯得黃了許多。在侵蝕力這麼強的地方,這樣的一堵岩牆(又稱岩堵)能聳立在此,可見它的「硬度過人」。以地質構造來說,這道牆是火成岩侵入砂岩層,形成的「岩脈」,這道岩脈所形成的岩石,是基性火成岩,與玄武岩相似的煌斑岩,煌斑岩是一種混合衍生與變異型的火成岩,一般人比較少聽到,在金門可以看到比較多的分布。在萊萊一帶共有三條侵入大桶山層中(五萬分之一台灣地質圖說明書圖幅第五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88)。

  我們眼前的這一條岩脈,在侵入的同時,把一旁的沉積岩也變質成了「硬頁岩」,硬度較高,所以還保留著一些,沒有被海水侵蝕掉,當然,躲在岩牆後面的硬頁岩自然是保留的更多了一些。此外,整個萊萊濱台還倍數條右移斷層所切過,岩脈也是,所以可看到岩脈被分成一段一段,中間經過斷層帶的地方,岩脈就容易倒下。


  *很高的一道岩牆。


  *左邊高的、黃的是煌斑岩,而稍矮的就是變質過的硬頁岩。


  *斷層帶經過的地方比較低漥,都積水了,而此地的岩脈也紛紛傾倒,而右半段的岩脈明顯右移。

  另外,想必大家都聽過石英,透明的石英結晶就是水晶,而一般我們看到的石英就是白色的,石英很容易跑進岩石縫隙中,像是岩脈和硬頁岩之間的空間,就充斥著石英,以後看到岩石裂隙中,有一道白白細細的東西,那或許就會是石英唷。


  *岩脈(左)和硬頁岩(右)中間的白色地帶就是石英脈。

  除了上述的這些地形景觀之外,當然該有的地形在這邊也多少都有出現,像是海蝕溝在這邊也能看到。另外,今天因為天氣實在很好,遠眺龜山島還可以見到,島和海面接觸的地方有大規模的「海蝕凹壁」,以後有機會來到東北角海岸,天氣又好的時候,不妨拿個望遠鏡,看看龜山島的面貌吧。


  *濱台上有一條海蝕溝。可能是沿著節理或著斷層帶侵蝕進來的。


  *龜山島海蝕凹壁。

  這裡是個好地方,但是如果要規劃成景點,我個人認為就一個最基礎的問題,也就是停車,必須要能夠獲得完善的規劃,這邊腹地稍嫌小了些(總不能把車開到濱台上),或許,當遊客量增加(也就是媒體曝光率增加)之後,增加大眾運輸工具在此停車機會,就變的很重要了。

  來吧,師大地理系來個人規劃一下吧!

 
 
①大範圍地層向斜:東北角-北海岸的地層多受擠壓而形成折曲,每個折曲可能都橫跨數公里遠,因此在地表人 眼力所及之處,多只能看到小規模傾斜。

②物理風化:受到各種物理性質而導致岩性變脆弱而風化,風化後本質並未改變,例如熱脹冷縮、重複乾溼作 用、鹽結晶風化等。如風化是因為岩性改變,則稱化學風化,如氧化、水合作用、碳酸化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