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5日

野地旅0223:大庄公廨[花蓮富里]

地點: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大庄公廨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三月七日
性質:外埠教學參觀(帶隊老師:吳進喜、林聖欽)

---------------------------------------


  *奇怪,公廨裡面到底是什麼東西?

  離開長良部落(野地旅0222長良部落)後,我們來到了秀姑巒溪東岸的東里村。清道光九年(1829)位於台灣府鳳山縣的西拉雅族馬卡道群受到漢人壓迫來到東部後,在長良建立大庄(自稱大滿人),隨著人口的逐漸增長,部份族人越過秀姑巒溪來到了東里,此後東里側的部落稱為大庄(又稱新庄),原來的部落則稱舊庄。東里村中主廟玉蓮寺後方,現在保存著花蓮僅存的一間西拉雅族人的「公廨」(已被縣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祭祀阿立祖。我們大一的那一年曾經在屏東里港的中埔村看過西拉雅族公廨(野地旅0009中埔公廨廟),中埔的公廨中祭拜的是阿姆祖,與此處的阿立祖說法不同,應是部落分屬不同支系的關係。


  *東里和長良相對位置圖。長良位於秀姑巒溪西側,東里則位於東側。

  來到公廨前方,我們看到了兩間屋子,左側的是公廨本身,已經是水泥建築物,且外觀有點像是漢人的小廟;另間由竹子搭建,鋪上草編的屋頂的,是復舊的公廨型式。在真正的公廨中,我們可以看到專屬於西拉雅族的一些傳統特色,例如在公廨建築內部有一根沒有支撐功能的木柱,稱作「將軍柱」,用途是與祖靈溝通的橋樑象徵,柱前有「向神座」,外觀似一竹簍,是由一根竹子剖開成數瓣後編成漏斗狀,漏斗內部放了許多卵石,還有一些花圈(應該說是葉圈),這些物品是西拉雅族夜祭時的一部份,花圈是祭祀儀式「牽曲」過程中所使用,而卵石則是一種體能競技的象徵,這種競技稱做為「走標」,有點像是大夥兒競賽看誰先把卵石放到向神座中,誰就象徵著體能最好。除了將軍柱和向神座,另一個有趣的就是「拜壺信仰」,我們三年前在屏東沒能看到,這次來花蓮倒是看的一清二楚;西拉雅族人相信,祖靈是居住於水中的,因此有所謂的祀壺信仰,凡是可以裝水的瓶罐都會是族人放在公廨中的祭拜對象,這次大庄公廨中有一排酒瓶放在裡面,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祀壺信仰。


  *復舊的公廨建築。


  *公廨簡介。


  *公廨本身,外觀如漢人小廟。


  *公廨內部陳設,可見沒有支撐作用的將軍柱、像魚簍的向神座以及阿立太祖之神位。


  *向神座內有花圈、卵石。


  *可以看到許多瓶瓶罐罐,是祀壺信養的表現。此外還有拜檳榔,也是西拉雅族的特色之一。

  西拉雅族人從南台灣所謂的鳳山八社來到長良、東里這一帶,居住了好一段時間,然而日據時期日本人、漢人開始進入台灣東部進行開墾,在所謂的「強勢文化」侵入之下,大庄的西拉雅族文化也逐漸產生了變化;從現在的陳設中,首先我們可以從上面的照片看出,西拉雅族原始陳設應該是全部擺在地上,但照片中有一塊石頭當作「神桌」用,此外,阿立祖住在水中,因此阿立祖忌火,公廨中不應該有火的存在,然而此處的祭拜卻插上了香、香菸,甚至還附上了筊杯,可見漢文化對此處的影響之大。另一個可以發覺的地方是,此處的「阿立太祖之神位」其實是被更改過的,在這幾年族群意識高漲之前,西拉雅族人為了掩飾其平埔族的身分,在公廨祭祀的對象上寫的其實是「太上道祖之神位」,好像是漢人所祭拜的「太上老君」一樣。這種有點像西拉雅文化,又參雜著漢文化的產物,我們稱之為「文化涵化」的結果,文化涵化的定義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互相影響,最後產生一個新的文化現象」。


  *香案、香爐、筊杯都是漢文化影響下所出現的。

  我們並沒有在東里這邊停留太久,因為大家肚子都很餓了,而我們的下一站,準備穿越海岸山脈,經由玉長公路到海邊去。
 
 
一、參考資料
1.大庄平埔文化節-了解平埔族傳統儀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