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7日

野地旅0297:海山神社[台北中和]

地點:台北縣中和市員山路455巷底,員山公園北側坡腳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九月十一日
性質:旅行

---------------------------------------


  *海山神社基座,大樹的根已經深入縫中,一派被叢林吞沒的感覺。

  偶然的機遇,在某人的網誌上看到破落的海山神社遺跡,上圖中的那棵雀榕盤根錯節的攀附在神社基座上,讓我把海山神社想像做了世界知名景點「吳哥窟」,有一種原始野性的感覺,使我非常想要來海山神社一探究竟。海山神社自然是不能與吳哥窟相比了,這棵雀榕也不過是中和市小山丘上的一棵樹,不像吳哥窟是真的在叢林之中,不過仍舊帶著一些神祕,趁著周末,和爺爺、肉肉、峻鳴、惠勛、偉珊、定煌一同踏上蠻荒之旅。

  我們在捷運府中站集合後,沿著板橋民族路往東走,抵達中和市之後續行中山路三段,遇台新街後右轉走到底,便可見到通往員山公園的路(員山路455巷)。這段路程我們大約花了有一個小時吧,沿途看到一些比較老的建築,也拍拍照,當然也聊了許多大家出遊的有趣經歷,因此雖然天氣很熱,但我並不覺得太累。其實這段路可以不必用走的,板橋捷運站可搭公車307路,至積穗站後再走個三五分鐘即可。根據資料,海山神社位於今日中和市員山公園的山腳下,一旁有光復初期所留下的積穗配水池;神社前方有大片新落成建案,因此無法從平地看到海山神社的模樣,必須繞路。我們一開始就登上了員山公園,在公園中繞了一大圈,除了個三等三角點以外什麼也沒看到,後來我獨自一人跑到山腰邊的步道,這才發現積穗配水池的蹤跡,其實是在入口不遠處的停車場內。


  *海山神社附近地圖。(截自Google地球)


  *捷運府中站旁造型前衛的人行天橋。


  *府中站附近是板橋舊火車站所在,磚牆上還留有當時火車站的字樣。


  *民族路沿線的老屋,左圖為磚造街屋,右圖為徐順發商號。


  *員山公園入口處(左);積穗活動中心(右),積穗配水池就在後面的停車場。


  *積穗配水池。

  眼見配水池在下方,和一旁很熱情跟我聊天的爺爺說再見後,速速跑回公園,帶大夥兒從下方通往里民活動中心停車場的入口靠近配水池。積穗配水池與附近的瑞穗配水池皆建於民國四十五年,利用美援經費所建立的,當初建立時是以民國五十五年的板橋地區需水量為基準。我們在配水池旁繞啊繞的,只見一旁鐵絲網高達三公尺,怎麼可能過得去?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時,想到某篇文章中說到,要進入海山神社得先「下一段陡坡」!我抬頭一看,停車場旁的山坡不正是剛剛我和熱情爺爺聊天的地方嗎?隱隱約約好像看到一條被旅人踏出來的小徑!

  就是他了!

  我們折回山坡上,理所當然的又和爺爺聊了一次(這次我們派出爺爺和爺爺聊天),然後跨越欄杆,順著這個其實沒有特別陡,但是此處的礫石層十分的疏鬆,要小心別滾下去了。在斜坡盡頭迎接我們的,是海山神社第三個鳥居的基礎殘跡,還有一堆因為大型建案而挖除的神社基礎石材,看起來真的是十分殘破。


  *疏鬆的礫石層,行走時要小心。

 
  *從員山公園斜坡下切,盡頭處是神社鳥居殘跡。


  *鳥居柱頭,採鋼筋水泥、洗石子工法,此類工法於昭和年間在台灣被大量採用。


  *因大型建案而身首異處的神社基礎石材。

  海山神社建於昭和十三年(1938),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了使得南進政策更為順利,因此在政治上有別於日治前期的殖民式管理,而採取「內地延長主義」,宣稱台灣亦為日本本土的一部分;為了達到內地延長的效果,總督府實行了一連串的政策,例如改日本姓名、信仰日本宗教等,統稱為「皇民化運動」,其中一項政策,即是台灣的「一街庄一神社」,礙於經費以及實際執行困難度高,後來此一政策非正式的轉向「一郡一神社」,此時,海山郡的神社「海山神社」也就應運而生。

  海山神社建設時,與一般神社選址大致相同,首先是挑選距離都市稍微有段距離的郊區,如此一來,可以在某方面上保有神社的神祕以及神聖性質;其二則是挑選在外員山的積穗高地建設神社主體,有其居高臨下之感;第三,此處位於當時連接郡內西側的板橋庄與東側的中和庄之主要幹道中點,以及連接北面港子嘴(今江子翠)和南面的土城庄的道路上,成為四通八達的交通節點,可以連接海山郡中的三個主要街庄。


  *1921年兩萬五千分之一台灣地形圖,此時海山神社未建,但聚落分布狀況與1938年時相近。

  今日海山神社破落不堪,拜殿在光復後被拆除,遺留下來的平地現為停車場和里民活動中心,表參道則已經消失無蹤,現在的海山神社正前方蓋起了應該有十幾二十層樓高的大型集合住宅建案,並聳立起了高高的水泥牆。在水泥牆與停車場之間,是積穗高地的斜坡,此處土地利用困難,依地勢而建的神社基礎也就這樣保存了下來。

  昭和十五年(1940),太平洋戰爭爆發,當時為了避免美軍轟炸,因此在神社基礎下方,動用壯丁團開挖防空洞,共耗時約兩年的時間,整體構造僅以相思木支撐木板,並不十分穩固,後來表參道的位置為臺新紡織公司所有,該公司便將防空洞前段以水泥加固,作為員工消費合作社使用,今日仍能看到一些些蛛絲馬跡;現今水泥防空洞主要有三個出口,並在神社基礎下方會合,交會點共可通往四個方向,除了三個出口外,另一個方向則通向並未有水泥加固的原始防空洞。我們這次帶了頭燈,就是為了一探防空洞,大夥兒小心翼翼的踏著積水的防空洞,不過最後沒有走近原始段,只從另一個出口離開防空洞。

 
  *倒臥一旁的石垣,為地方聞人陳炳郁所捐獻;神社表參道的前方現在通往水泥牆。


  *半邊的神社基礎,可見海山神社規模宏大。


  *防空洞入口,門的正上方隱約還可以看到臺新紡織合作社所寫的字樣。


  *防空洞內部,伸手不見五指。


  *前方就是原始的防空洞了,因積水並未靠近。


  *都積水到有青蛙了呢!


  *另一側出口。


  *被挖掉的神社基礎。


  *神社基礎邊緣用來樹立石垣的槽孔。


  *倒臥一旁剩下半截的石垣。

  能夠親眼看到海山神社,很興奮,但親眼看到如此破落的海山神社,卻又讓人難過,海山神社是台北縣文化局登記在案的縣定古蹟,且曾於2008年登上了官方出版品過,卻至今仍由鐵絲網與外界隔絕,且任由建案破壞其基礎,這是台灣對待文化史蹟的方法嗎?在光復初期,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為了鞏固,仇視日本時期的文化表徵,其實是有其時代背景意義的,但今日在這個強調和解共生的年代,若我們仍不能正視自己的歷史(不論好壞),那麼像是海山神社的例子,只會越來越多。

  海山神社要復舊,基本上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了,不過,在公園和爺爺聊天的過程中,卻發現地方居民對這個神社,其實是有感情的,何不利用這樣的文化資源,與地方學校、文史工作室等合作,建立一套屬於積穗地區專有的鄉土教材?素材可以包羅萬象,海山神社之外,積穗配水池、那一大片建案,都可以入題,讓學生們思考,未來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些史跡,又或者該如何面對、如何認識史跡,進而產生對於「鄉土」的情懷。這種鄉土感,在中和這麼擁擠的地方,其重要性更大過於其他鄉村地區呢!


一、參考資料
1.神社殘跡-海山神社(2006.5.12 & 2009.6.28)
2.陳皇志影像整合工作空間-海山神社
3.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個案導覽-海山神社殘跡
4.Joy and Tom-台北縣中和市海山神社
5.台灣自來水公司-文化資產-積穗配水池

4 則留言:

  1. 請問四個防空洞出口分別通往哪

    回覆刪除
    回覆
    1. 目前就我所知僅有三個出口
      均在海山神社基座旁
      另一個方向則深入地下,並未探尋
      若有興趣或許可詢問中和當地文史工作者

      刪除
  2. 如另一個出口果自行探訪不知道會不會有沼氣危險……@@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建議的原因如下
      1.另一個方向是否有出口仍是未知數
      2.坑體不牢固,貿然進入恐有坍塌的危險
      3.坑體向地下延伸,無論是含氧量或氣壓的改變可能都對身體有害

      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