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6日

野地旅0243:八堡圳取水口與林先生廟[彰化二水]

地點:彰化縣二水鄉源泉村鼻子頭八堡圳取水口、源集村林先生廟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三月十三日
性質:外埠教學參觀(帶隊老師:吳進喜、林聖欽)

---------------------------------------


  *八堡圳取入口制水門,一位小朋友在這裡爬上爬下的。

  從國中的歷史課本中,我們就已經學到幾條台灣比較重要的水圳,例如台北的瑠公圳、高雄的曹公圳、台中的貓霧捒圳以及全台灌溉面積最大的嘉南大圳,此外還有一條也是赫赫有名的圳道,便是在彰化的八堡圳,八堡圳在台灣水利史上的地位比前述的圳道更高,與新竹隆恩圳、台南通捋圳並稱台灣三大古圳,目前八堡圳已被列為台灣歷史百景之一。八堡圳肇建於雍正四十八年(1710),由當地墾戶施長齡(即當時的兵馬總指揮施世榜)號召墾佃一同修築,歷時約十年的時間終於築成;後於昭和七年(1932)修建完工,歷時三百年,灌溉彰化地區的八個堡(東螺東堡、西堡、武東堡、武西堡、 燕霧堡、下堡、線東堡、馬芝上堡),故稱八堡圳。

  八堡圳建造時間十分的長,最主要的困難在於取水的難度。台灣西部的溪流多為荒溪型河川,濁水溪也不例外,枯水期時可能引不到水,遂必須將引水口建築的較靠近河道,但如此一來豐水期時就容易被大水沖壞土堤,導致灌溉用水水量極度不穩定。據傳施長齡為此苦惱長久,後得一名神秘老人授予《水利圖說》、《土工法》,利用竹枝編織成一尖塔狀的「石苟(音ㄍㄡˇ,又稱籠篙)」,在石苟中放入大量的卵石,並將之橫放與水流方向平行,可固定於溪底不被沖走,遂成功引水至水渠之內,八堡圳建設使告成功。石苟的發明對於當年的水利建設而言是十分的重要,且所採用的竹、石均取自當地,是一種相當環保的建材,修建、製造均十分容易,使得八堡圳能歷時三百年仍運作順暢,比之現代水庫動輒四五十年就淤滿的狀況,此種工程順應天然地勢與環境,更顯難得。


  *八堡圳取入口制水門,年代寫的是民國紀年,日本紀年為昭和七年。


  *引水口前的水道,遠處有水閘門,左側堤較高,右側人站的矮堤是大水時讓水溢流回主河道的。


  *八堡圳幹線,水色混濁的原因是因為中央山脈黏板岩山系岩屑懸浮物質。

  離開取水口,我們搭車前往不遠處,八堡二圳取水閘門附近的林先生廟,該廟之興建即為紀念提供圳道引水法的神祕老人,據說該名老人在築成後謝絕施長齡的賞金酬謝,僅留下其姓氏而不知去向(另一說則是神祕老人消失後將一雙鞋掛於兩根樹枝上,而以林先生稱之),後施長齡便在圳頭附近興建林先生廟紀念,廟中奉祀林先生的牌位,兩旁則有施長齡、黃仕卿(修築八堡二圳者)的牌位以及土地公婆神位,每年中元節水利會與施氏後代都會來此祭拜,此外每年的年底也會有獨特的「跑水祭」,以祈求八堡圳水源源不絕。


  *林先生廟。


  *林先生廟匾額,大正八年(1919)所奉。


  *竹編石苟。


  *林先生廟內供奉著林先生、施長齡與黃仕卿牌位。


  *廟前有八堡圳模型。


  *林先生廟入口處八堡二圳的取水口。

  八堡圳灌溉了彰化地區廣大的沖積平原,也間接造成了不同區域間的族群性格差異。在靠近八堡圳前端的「水頭」地區(大致位於田中、社頭一帶),農業用水穩定,水田化程度非常的高,可以養活眾多的人口,清代時因水田化程度高,便把此地的糧食運送回福建供作軍糧,也才有「鹿港」的發展;此外彰化縣也因為糧食充足而成為全台灣第一個突破百萬人口的縣,逐漸出現許多過剩人口,因此政府在民國四五零年代推動勞力密集的紡織工業,便選定了彰化縣做為重點區域,發展「離農不離村」的輕工業,因為水資源的供給充沛,因此使得水頭地區的人們生活安逸穩定,不用為生活拼死拼活而形成較保守的性格;至於沿海一些沒有灌溉的區域(如嘉南沿海)屬於「風頭水尾」位置,當強大的海風將碎浪打成小水珠,使得沿岸土壤鹽份高,土壤洗鹽程度不佳,糧食缺乏,因此常常發生為了爭水而起的械鬥,此地居民為了在環境、社會均不穩定的地區生活,性格成為好勇鬥狠而富有開創、勇於嘗試的精神,所以在二十世紀後半葉,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引入後,很快被水尾一帶的居民接受,賺取豐厚利潤,而原本屬於較富裕的水頭地區,反而因為安於現狀,現在變的比較貧窮了!

  自然環境經常會影響人類活動、族群特性,在台灣西部,從水資源的取得,我們看到區域上的差異。
 
 
一、參考資料
1.清靜齋-二水鄉林先生廟
2.彰化二水鄉公所-林先生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