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6日

野地旅0272:回王墳[新疆哈密]

地點:中國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哈密市回城沙棗井,哈密回王墓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七月十六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中國地形(帶隊老師:林雪美)

---------------------------------------


  *回王墳中的大清真寺。

  在新疆最東邊的大城哈密市,也是非常早就出現在史書記載中,在西元前二世紀時就已經屬於匈奴族的領域範圍,西元前60年西漢在此設立西域都護府,時稱「伊吾盧」,從東和起多次修改行政區位階,但均稱「伊吾」,直至元朝時改稱「哈密力」,從此哈密之名便流傳下來。後來察合臺汗國系的王侯在哈密自立為王,明永樂二年(1404)時歸附明朝;清初被準噶爾所佔領,後哈密地區的維吾爾族首領歸附清朝,並協助平定噶爾丹、大小和卓之亂等,因此受到清朝的冊封,人稱回王;清朝滅亡後,回王的命脈一直保留到1930年代的民國時期才結束,前後共傳九代。回王墳的正式名稱叫做「哈密回王墓」,今日的回王墳範圍內以七世回王伯錫爾大拱拜、兩間木造拱拜和大清真寺構成主體,並有一些獨立墳墓在區內。

  走進回王墳的範圍,會先看到一堵夯土牆,這是以前王陵的圍牆,牆內花木扶疏,百年老樹有好幾棵,中心區域有個呈方形高塔狀而佈滿彩瓷磚的建築,是七世回王大拱拜;一旁則有類似台灣總統府式的白色建築,則是大清真寺;另一邊則有兩間木造建築,是另外兩位回王的小拱拜。不論大、小拱拜或清真寺,建築都非常的優美而具有藝術性。七世回王大拱拜的形式是以簡單的幾何形狀構成,內外均由藍色圖案以及綠色的彩瓷拼貼,雄偉而莊嚴;大清真寺比起大拱拜,構成的形狀較為多元,純白的牆面也讓人感受到宗教的純淨,這個清真寺佔地面積廣大,是哈密地區最大的清真寺建築,且內部的木柱均是由天山所運送來的杉木製成;另外兩個小拱拜的外形則比較像是漢人的宮廷式建築,與天壇類似,基礎格局方正,上方則分別為八角形與圓形,拱拜內部一樣以藍色彩瓷裝飾。


  *花木扶疏的回王墳。


  *七世回王大拱拜的側面。


  *七世回王大拱拜正面,氣勢雄偉。


  *七世回王大拱拜的牆面彩磁磚。


  *大清真寺。


  *大清真寺與一旁的夯土圍牆。


  *另外兩位回王的拱拜,前方白色的則是王侯貴族的墳墓。


  *一旁王侯貴族的墳墓群。

  如果你問我七世回王的拱拜為何特別大,那是有原因的。七世回王伯錫爾是哈密回王中在位最久的(54年),平時替清政府治理東疆地區,包括水利設施的改善等,對於清政府在新疆的統治有相當大的幫助,但伯錫爾臨老之時,卻遇上附近的回族叛變,伯錫爾前往鎮壓失利被俘,最後被殺。亂世平定後,清政府為了感念伯錫爾治理哈密有功,於是出錢替他蓋了大拱拜,因此與其他回王的拱拜相比,七世回王拱拜是特別大而且華麗的(更別說有的拱拜已經不存在了)。

  很有趣的是,先前我們在吐魯番蘇公塔(野地旅0267蘇公塔)時就說過,中國政府將蘇公塔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哈密回王效忠清政府、協助平定叛亂以及建設地方的表現,自然也讓回王墳入列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過諷刺的是,若從「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角度出發,或許回王確實有這樣的貢獻,但如果從無產階級革命的角度來看,共產主義國家似乎又不容「吐魯番郡王」或「哈密回王」這樣的「大地主」或「貴族」存在了,只能說,為了不要讓新疆獨立,中國政府確實是花了不少心思。


  *回王墳入口處合照。前排左起映慈、阿官、涵娟、瑋臻、瑪莉、小豆、小飛機、惠筠、小嗨、後排左起我、純鎰、至弘、肇冠、師丈、雪美老師、姊姊和妹妹。

2 則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