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4日

野地旅0197:石門古戰場與琉球藩民墓[屏東牡丹車城]

地點: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石門古戰場)、車城鄉統埔村石門埔抗日紀念碑、統埔村琉球藩民墓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性質:旅行

---------------------------------------


  *石門古戰場一景。

  承接阿朗壹古道之行,難得來到了國境之南,自然是要多走走,原本峻鳴提議要前往恆春,但這樣要多花不少時間,剛好峻鳴也因故無法前來,在遞補上來的郁惠、舜晴都同意的狀況下,我們就在牡丹鄉到車城鄉之間走走。阿朗壹古道行程結束,我們搭上了晚間五點四十分的屏東客運,從旭海村到我們預定要住宿的牡丹鄉石門村,因為實在是很累,車上就睡著了,加上天色已晚,沒能注意到楊貴三老師所說的「老年期寬谷地形」,以及全台灣最貴的水庫「牡丹水庫」。我們是在睡夢中,被司機大哥叫醒,約六點半抵達石門村,峻鳴幫我們約好了石門教會的住宿。

  石門教會算是整潔而優雅的,這天正巧有高雄的大專生自願來到此處與部落小朋友們同樂,我們也沾染了一些快樂的氣氛。在教會服務的涂媽媽很熱情的招呼我們,讓我們自行去教會後方的廚房自己找食材來煮。住的地方雖然不是多舒適的床鋪而是地板上鋪墊子睡,不過能夠躺平而不用半夜吹風也已經很棒了,更何況,來此住宿,並不用真正的給錢;根據以往出去考察住在教會的慣例,總是會一人掏個五六百元作為奉獻金,而這次我們有先跟涂媽媽講好,從師大金興發買了些橡皮擦和削鉛筆機去,給部落的小朋友使用,我們自己再多給了一些奉獻金。其實金額加總起來,住在一旁的民宿其實比較划算,但是這種到在地與在地人互動的過程,卻是無價的。石門教會非常有組織,包括給社區居民、部落小朋友的一貫課程,當然還有信仰的皈依,種種都讓我感受到石門村的溫暖。


  *石門教會外觀。


  *樸素的餐廳,食物自取。

  隔天一早,南台灣的太陽便叫醒了我們,早餐一樣是自己在廚房中找食物吃,我們沒多做打擾,約八點便向這美麗的教會道別,繼續我們的旅程。也真的因為是地理系的學生,我們才會能夠接受「用走的」從石門村前往四重溪溫泉這種提議,由於這條屏199線是目前要環島的話,最南端的公路,因此我們遇到了很多腳踏車族。沿著四重溪往下游前進,太陽讓我們很溫暖,但涼風也讓我們不覺疲憊,走起來輕鬆愜意,果然冬天來此是正確的選擇。不遠處,四重溪進入了峽谷,我們遠遠的就能見到這峽谷兩側堅硬的岩石,好像是直直的插入天際,形勢險要,對照地圖,就是石門古戰場的所在地了。


  *行程地圖,由石門教會起至車城福安宮止。


  *石門古戰場附近地形圖。


  *早晨石門村的街道上。


  *四重溪一景。


  *從石門村遠望石門峽谷。

  不久,我們便抵達了石門峽谷,此處立有一個牌坊,一旁則有原住民勇士雕塑,寫著「石門古戰場」,路邊的擋土牆上則繪有「牡丹社事件」的歷史。沒錯,石門古戰場便是牡丹社事件衝突發生之處。清同治十年(1871),當時的琉球國宮古島有船隻自那霸出發航行途中遇颱風,共六十九人落海,其中三人溺斃,其餘則在今日屏東縣車城鄉的八瑤灣上岸,進入了當時居住在附近的排灣族高士佛社原住民的領域,由於語言不通,彼此間略有誤會,原住民原以為能夠以這些人向當時的漢業戶換取一些生活所需之食糧、用品,因而熱情款待這批琉球島民,但隨後發現並未能如願,一怒之下殺害了其中五十四人,餘下十二人則由今日車城鄉保力庄長漢人楊友旺一家收留,並於隔年轉由清廷送至福州,隨後返回琉球。時值日本帝國擴張初期,欲納琉球國為日本藩屬,於是以「懲辦兇手」為名,派出全權大使至北京與軍機大臣吏部尚書董旬、毛昶熙會面,欲利用外交手段迫使清廷承認日本為琉球宗主國,然而董、毛二人卻以官樣文章回應,幾近默許的情況下,促使日本派軍入侵南台灣。

  「生番皆化外,猶如貴國之蝦夷,不服王化,萬國之野蠻人大部如此。」
  「生番既屬我國化外,問罪不問罪,由貴國裁奪。」

  以上兩段話即是毛昶熙回應日本大臣的話語,既得清朝政府首肯,日本便於同治十二年(1873)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領三千六百人之軍隊入侵,於五月由八瑤灣登陸,兵分三路進攻牡丹地區原住民,並由西鄉從道親自督軍,與高士佛社原住民於石門峽谷交戰,日軍總計戰死十二人,水土不服致死者則超過五百人,然受制於日軍人數與精良武器,牡丹各社原住民死傷慘重,最後在英、美二國的調停下,於隔年簽訂「北京專約」,是以清軍並未與日軍交戰,然而專約中載明,清廷須賠償五十萬兩白銀以交換撤軍,此外,必須承認日本此戰為「保民義舉」,直接等於對外表態琉球的宗主國乃日本。在訂定喪權辱國的條約後,李鴻章決定建立北洋艦隊,並派沈葆楨來台督辦軍務,隨後進行開山撫番等作業,才有阿朗壹古道、浸水營古道、八通關古道等鼎鼎大名的古道出現。因此,這個小小的峽谷,與整個台灣,甚至全中國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命運,可說是息息相關!


  *牌坊。


  *原住民勇士雕像。


  *一旁的石門山登山步道。


  *山神祠,推測可能是祭祀在此戰死的孤魂。

  石門峽谷的自然環境雄偉而險要,主要是受到地質控制的影響。四重溪切穿峽谷,在峽谷之上游為石門村的寬谷地形,峽谷下游則是進入車城石門埔的寬谷地形,其地質組成均為牡丹層砂岩,然而峽谷所在之處為石門礫岩所分布,膠結佳硬度高,因此不易受到河水作用側蝕,久而久之成為狹窄的隘口式峽谷。此處礫岩層層理幾近垂直,可知是到強烈的地殼擠壓作用影響。


  *石門礫岩層近照。


  *層理陡直的石門礫岩層。

  人站在峽谷中,除了讚嘆它的美以外,難以察覺它的雄偉,若要真正看見它的氣勢,需要再往下游行走約一公里左右,便可見到如本文開頭的照片一般的景色。續往車城前進,會經過一個「石門古戰場紀念公園」,有個不算小的停車場,不過當時沒什麼車,但也有三三兩兩的遊客。公園中有一步道直登一旁的小山丘之頂端,有一書寫「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的石碑,且眺望四重溪溫泉所在之河谷平原視野極佳!有資料說一旁還有日本人紀念西鄉從道的忠魂碑以及紀念塔,但沒注意到,不曉得是否已在國族主義之下遭到拆毀?倒是一旁的半毀基座上,被人重新刻上了「台灣魂」三字,這個半毀基座是否就是紀念塔的殘蹟,尚未查到資料?通往這個山丘頂的小徑實在很陡,舜晴陪著腳痛的林怡在山下等,我和郁惠則是快速上山,還看到了不少攀木蜥蜴、蛇類,可見南台灣的生態環境相對於北部,還算是相當不錯的,但這也意味著,在南台灣野外,冬天也會遇到活動中的蛇類,千萬要注意。


  *通往紀念碑的小徑,陡上,走起來有點喘。


  *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碑,國族主義在此已經高漲到極致。


  *似乎是被拆毀的西鄉從道紀念塔基座?中間隱約刻有台灣魂三字。


  *從小丘頂眺望四重溪溫泉(房屋聚集處),照片前方右側為墳墓區,其餘較蒼翠的地方多為西瓜田。


  *四重溪出石門峽谷後往南,遇山阻絕而繞一大彎往四重溪溫泉,形成一個美麗的曲流與一小孤丘。

  下山,繼續往四重溪溫泉的方向前進,原本的盤算是,到達四重溪溫泉後找計程車行,搭到四重溪下游的統埔村,這段路約有十來公里,用走的可能要走大半天。不過可能是因為有做好事(教會奉獻),上帝於是派了一台吉普車來,是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小孩來玩,說在石門峽谷前已經看到我們用走的,現在又在次遇到,似乎是順路,因此就載我們一程!因而省了一段計程車錢,舜晴則因為想要提早離開,就繼續搭便車到車城鎮上,搭客運到高雄。我、林怡和郁惠在統埔下車,主要是看一個常被人們所忽略的古蹟,也就是「琉球藩民墓」。

  用點腦袋想想,也知道這個琉球藩民墓一定和牡丹社事件有所關係。話說當時五十四名琉球人慘遭高士佛社原住民殺害,剩下十二人則受到保力庄長楊友旺的協助,得以逃出生天。這五十四人的屍體原本是散落於廢棄的碳窯中,楊友旺於心不忍,協同村民林阿九、林碰獅父子,將屍體搬運至統埔村外,集體埋葬;後來牡丹社事件爆發,西鄉從道中將曾將墳墓翻修。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藩民墓墓碑遭民眾打斷,墓園則被當成牛圈,直至民國七十一年,牡丹社事件受害者後代來台,出資請林阿九之孫林錦榮修復為現狀,並於民國九十七年由鄉公所編列預算百萬元,將附近整建為小型公園。

  琉球藩民墓並不好找,位置剛好在屏199線的36公里處的民宅後方,有一告示牌寫著琉球藩民墓,其中可以發現「藩」字字體與另外四字不同,原來此一景點原稱「琉球番民墓」,但受難者後代認為,琉球國為中國(後為日本)之藩屬,並非化外之地,也非番人,怎可被稱作番民,因此在向政府爭取後,改稱「藩民墓」,然而為何字體不同,可能是個無解的謎題吧!墓前有一個新造的鳥居造型以及解說牌,藩民墓則用水泥圍牆圍起,與四周農田相鄰。墓內最顯眼的為墓碑,上書「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其中大日本三字有被破壞的痕跡,而墓碑基座則刻有受難者名字。然而在日前宮古市市長來此之後,台日雙方似乎就牡丹社事件的敵對態度已經降溫不少,似乎有達到「歷史和解」的作用。墓旁圍牆上有一中、日文並列的感謝詞,大意是感謝統埔村民協助安葬、管理藩民墓。墓碑後方則有紅磚刻寫,記載有楊友旺、林阿九、林椪獅等人之名。


  *琉球藩民墓的指示牌,藩字字體不一樣。


  *藩民墓旁的小公園。


  *藩民墓正面,墓碑刻有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


  *遭殺害的五十四人名錄。


  *協助安葬的人員記載刻字。

  看了古戰場和藩民墓,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恩怨透過時間可以化解,誤會透過時間也可以冰釋,那麼人生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想通了,就會有種豁然開朗的心情。我們繼續從藩民墓沿屏199線往車城鎮上走去,大約一公里的路程。沿途看到一些好玩的,例如統埔最大的廟宇鎮安宮準備要在廟頂增建「超大關公像」,我猜是為了和車城鎮上的全台最大土地公廟拼場吧。抵達車城,先吃了冰(南部真的很熱),然後到全台最大土地公廟「福安宮」晃晃,碰到濟公來此「交流」。隨後去買了些名產,吃了綠豆蒜,便搭上客運到高雄,返回台北,這次兩天兩夜的行程,也告一段落。


  *鎮安宮要蓋大關公,右邊是示意圖,看起來現在蓋到膝蓋了!


  *乾旱的田地,南台灣冬天是乾季。


  *車城最有名的洋蔥田。


  *福安宮,土地公廟長這樣是不是太超過了!


  *遇到濟公來拜訪土地公。


  *鄉民林怡(左)與鄉民郁惠。


  *綠豆蒜,就是剝皮綠豆。
 
 
一、參考資料
1.中時部落格-台灣魂-石門古戰場
2.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3.琉球藩民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