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日

野地旅0191:頭城搶孤[宜蘭頭城]

地點:宜蘭縣頭城鎮港口里烏石港旁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九月十八日
性質:旅遊

---------------------------------------


  *頭城搶孤會場。

  在我生日(九月十八日)的前一天,逛網路時發現隔天晚上就是頭城搶孤的活動,心中一個轉念,想要開車回宜蘭看看,不過自己一個人回去應該是頗無聊的,於是問了林怡、純鎰和峻鳴,隔天下午,一行四人就這樣出發了。我們大約在下午五點離開師大,抵達頭城鎮上約是六點半,吃了晚餐並回到梗枋老家放東西之後,就開車前往外澳,把車子停在外澳服務區對面的停車場之後,沿著堤防走到烏石港去。

  約在晚上八點抵達頭城搶孤會場,與其說是個宗教儀式,不如說是個盛大的園遊會,以孤棚為中心,四周圍著許多的攤販,人車混雜,音響傳出陣陣巨響,放了許多「台味十足」的歌曲,當然不乏五佰、陳昇等歌手的音樂。我們在烏石港北堤照了幾張遠景之後,就往中間人多的地方走去。我們從一個巨大的祭壇旁邊走入,這個祭壇稱作主普壇,壇前有我看過規模最大的普渡陣仗,而與壇正面相對的便是孤棚,孤棚一旁則有較小的飯棚。


  *搶孤會場一景。


  *主普壇與兩側的普渡供品放置處,壇中有道士念經。


  *超豐富的普渡陣仗。


  * 搶孤會場配置示意圖。

  看來八點抵達搶孤會場仍嫌稍晚,在孤棚前第一排的絕佳視野已經有一整排的單眼相機進駐,我和峻鳴同樣拿著單眼相機,卻只能在第二排乾瞪眼,不時還會照到前頭人的頭髮或相機。好加在我在出發前向系辦公室借了腳架,不然手可是會痠死。差不多九點左右開始站定位等待,逛了一圈,還去照了大火坑,還是等了很久才開始。

  在等待的同時,有兩位鄉土味頗重的主持人講解搶孤的一些民俗、信仰的特色,不過講來講去就是那些話,也真佩服他們就這樣講了一整個晚上(我們離開時是九月十九日的凌晨一點半了)。由於他們講的很快,加上當時我也有些心不在焉,且個人台語並不算非常「輪轉」,因此他們到底講了些什麼,我也記不太清楚了,所幸在林正芳所編纂的《續修頭城鎮志》下冊中,第十二篇即專述搶孤,是對此民俗活動能更深入了解的重要文獻。

  根據《續修頭城鎮志-搶孤篇》中所描述,搶孤文化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嘉慶元年(1796),吳沙在今日烏石港南方建立「頭圍」,也就是今日的頭城說起。傳說中,為了紀念開拓時死難的弟兄,因此在建城隔年於慶元宮(野地旅0108頭城老街)前,舉辦了普渡儀式,並經過兩百餘年的演變,成為今日獨具風格的搶孤儀式。在正式搶孤之前,還有許多儀式,諸如竹安溪口放水燈等,這邊就不作描述。

  搶孤並非頭城特有活動(恆春至今仍有搶孤),然而之所以以頭城為最,主因在於此地為開蘭第一城,受天災、人禍等影響甚鉅,死傷甚多,因此普渡儀式也特別盛大,搶孤時,以人比擬作孤魂野鬼,爭先往孤棚上攀去,攀上孤棚者須將頂上的食物拋下,由底下的觀眾拾取。今日的搶孤,為了維護安全與秩序,已經訂出一套明確的規則,再也不是所有人爭先恐後的攀上孤棚,而是一支支勇猛的隊伍,底下的觀眾也不得靠近孤棚,但其他儀式的部分大多照舊,仍然是富有傳統特色。

  那到底什麼是搶孤?根據清道光五年(1825)時任噶瑪蘭通判的烏竹芳題詩〈蘭城中元〉附註記載:「蘭每年七月十五夜,火炬燭天,笙歌喧市,沿溪(應為竹安溪)放焰,家家門首各搭房臺,擺列供果,無賴之徒相奪食,名為搶孤。」;而日據時期鈴木清一郎所著之《臺灣舊慣習俗信仰》中則寫道:「……當天午夜十二點舉行完畢,以銅鑼為信號競相撤供品。孤棚上的一部分供品,特別是擺在最高地方的供品,因為上面都插有『普渡陰公』或『慶贊中元』的紅三角旗,所以當超渡完了,銅鑼一響,群眾就一湧而上搶這些供品和紅旗。迷信中傳言,能搶到這些東西的人,在這一年中都會得到幸運,這就叫作搶孤。」其他相關文獻大致八九不離十,因此,搶孤的定義就是:「在中元普渡後,民眾把祭祀孤魂野鬼的供品給他人搶奪的活動。」

  至於為什麼要搶孤,專家學者的說法主要有兩派,其一即為前述「將人比擬作鬼魂搶食」,象徵所有的孤魂野鬼都已經飽食;另一種說法則是,在普度結束後孤魂野鬼理應各歸其所,但擔心有些鬼魂賴著不走,因此藉著搶孤的大批人群和凶暴動作,趁惡鬼進食時,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下達「逐客令」。不論為何,搶孤都與中元普渡有極大的關連性。

  搶孤文化經過兩百多年,也有不小的轉變。在清代,如烏芳竹所說,「家家門首各搭房臺,擺列供果」,此種每家每戶都有的普渡形式,學者稱之為「門口搶孤」,在《淡水廳志》中所記載:「……牲醴饌具,積如山陵,植竹高懸,……,鑼聲鳴則起而奪,謂之『搶孤』,文武官弁必赴所彈壓。」現在的文獻無法得知何時由「門口搶孤」轉變為今日的「集體搶孤」,但就安全性而言,一堆無賴聚在家門口搶孤,常要使「文武官弁必赴所彈壓」,便可知道集體搶孤對於治安較容易控制的優點。

  日治時期的搶孤,則已經大致如今日所見,當時的地點主要在今日開成寺前。孤棚由十二根巨大的木柱搭建,上有平台「倒塌棚」,棚上再立有十三座大莿竹與藤索編之孤棧,孤棧分別由不同的村里建造,完工後以淨香薰過,再綁上雞鴨豬肉等,並披上大紅綵,沿途由子弟班開道,運至搶孤場地;其中拔雅林保的居民別出心裁,都以豎立的方式運送孤棧,特別神氣,故名為「風神棧」;而下埔保的孤棧則被稱作「王爺棧」,運送時需以跑動的方式入場。這十三座孤棧分別由頭圍八大庄與屠宰商、米粉商提供,分別有白石腳(礁溪鄉白雲、玉石二村)的豬肉棧、二圍保(二城里)雞棧、下埔保(下埔里)鴨棧、中崙保(中崙里)魚蝦棧、金面保(金面、金盈里)豬肉棧、打馬煙保(大坑里)魚小捲棧、三抱竹保(竹安里)魚小捲棧、福成保(福成里)與拔雅保(拔雅里)的雞鴨棧、港口保(港口里)粽棧,另外有頭圍街(今頭城鎮城南、城北、城東等里)首事和爐主等湊成雞、鴨、豬、米粉四棧,共計十三棧。活動當日戌時將孤柱塗滿牛油,由五至十人一組於子時開始搶孤。
  搶孤在戰時曾因物資缺乏而停辦數年,民國後頭圍鄉長盧纘祥的倡議之下復辦,但於隔年的搶孤活動中有兩人摔下,造成一死一傷的悲劇。第三年仍舊舉辦,但在第四年時,台北縣政府宜蘭區署以戒嚴時期搶孤活動將危及治安為由,遂明令禁止,自民國三十八年起停辦。直至民國八十年,宜蘭縣舉辦「紀念開蘭一九五週年系列活動」,縣長游錫堃便向鎮代會詢問復辦的可能性,遂由鎮代、里長及農漁會組成「頭城中元祭典委員會」,主導搶孤活動的復辦,並於當年在頭城國小預定地舉行。

  復辦後,由於每年開銷龐大,遂於民國八十三年、八十四年停辦,只祭祀不搶孤;民國八十五年起配合開蘭兩百周年紀念復辦兩年。民國八十五年時規定了孤棧的規格,高度有所降低,但仍有十層樓高;此外,開放外籍人士參加也是一大創舉,十二支參賽隊伍由祭祀範圍內優先報名五支,其餘以抽籤決定七支隊伍。民國八十六年,凍省確定,由於擔心失去經費來源,便以出售「祈福斗燈」募款。民國八十七年起又告停辦,直至近幾年才又復辦。

  歷史的部分就介紹到此,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續修頭城鎮志-搶孤篇》,有相當完整的介紹。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則是在會場上,聽到主持人說:「孤棧在孤棚上擺放的位置,與地理方位有關。靠山的里的孤棧,就會放在靠山側,靠海的里就放在靠海側。」這可深深吸引了我這個地理人啊!由於遍尋不著支持此類說法的證據,於是我決定自己來找找看。今年的孤棧,放在靠山側的有拔雅林風神棧、福成棧、金面棧和下埔棧四支;放在中間一排的則是武陵庄棧(打馬煙、大罟坑)、頂埔棧、白石腳棧、以及頭城商人合資的雞棧、鴨棧;靠海側則有港澳棧、竹安(三抱竹)棧、二城(二圍)棧和中崙棧。畫了一幅地圖出來,結果發現似乎不是那麼準確,心想:「該不會是主持人看到福成棧、拔雅林棧和金面棧靠山就隨便說說吧!」雖然說我的地圖是今日的行政界線,並非早年各保的界線,但相對位置差異不大,所以推知孤棧擺放與各村里方位並無一定關連。

搶孤
  *2009年頭城搶孤孤棧製作地示意圖。區域界線為今日村里界。

  再度查詢《續修頭城鎮志-搶孤篇》,發現其中對於孤棧的擺放位置有簡單描述。文中提到,只有「四角的孤棧是固定位置的」,以背對主普壇而言,左上是天官首港口(港澳)棧,右上是地官首中崙棧,左下是三官首福成棧,右下是人官首金面棧,若只考慮此四棧,則可以顯現出相對的方位,但其他村里的孤棧便無規律可循,但每年大致上不會差太多。


  *孤棧擺放位置示意圖,四角的孤棧位置固定,其他則每年略有出入(今年的頂埔棧在正中央)。截自《續修頭城鎮志-搶孤篇》。

  不管主持人是有憑有據,還是隨口說說,至少他們說的一段話是真的:「今年為大家準備了特別節目!」經過了冗長的儀式(繞孤棚、念經、孤棚上灑冥紙、送鬼王等),就在我們等到手腳發痠時,燈光暗去,緊接著就是長達十五分鐘的煙火秀,煙火施放位置就在孤棚正後方,眾家攝影高手競相按快門、搖黑片,我們幾個看熱鬧的人也不停的邊按快門邊驚嘆著!搶孤活動果然是一年比一年更加「國際化」了!


  *送鬼王,火坑中燒了許多金紙,金紙順著熱氣漫天飛舞,飛散至全場。


  *孤棚上灑金紙。


  *道士帶領搶孤選手繞孤棚一周。


  *煙火秀。


  *五彩繽紛。


  *孤棚(右)與飯棚(左)。


  *煙火秀。


  *煙火秀即將結束的最後高潮!

  煙火秀結束後不久,即將開始的是搶孤前的熱身賽,也就是搶飯棚。飯棚較為矮小,只有十根孤柱和一個孤棧,原因是以前飯棚是給各地來的窮人、乞丐搶的,算是另類的善舉。搶飯棚只由十個單人參賽,由於飯棚的孤柱上沒有塗牛油,因此競賽速度十分的快。大概不到十分鐘,孤棧頂上的順風旗就被割下來了!


  *搶飯棚。


  *領先者在飯棚上高興的揮舞著雙手。


  *攀上飯棧,並將順風旗割下即為獲勝。

  接著又等了莫約半小時,終於來到既定的時辰,搶孤的活動要正式開始了。主棚孤柱有十二根,高約43尺,上面塗有兩百加侖的牛油(歷年最多);孤棧高約100尺,棧頂總高度大約有十層樓高;參賽隊伍以五人為一隊,其中四人在底下,另一人為「攻擊手」搶順風旗;所有的參賽選手必須使用大會提供的草衣、草繩,不得私自更改用途(例如腳用的草繩就不能拿到手來用),違者需重登。正式開始後大約半小時,恆春的隊伍在養精蓄銳後,攻擊手攀至孤柱頂端,準備翻過孤棚(稱作「倒翻棚」),並且成功,正當觀眾們為他鼓掌時,裁判長那沒有關起來的麥克風卻傳來吵架聲,原來是其他隊伍抗議該隊攻擊手將腳的繩子拿到手來用,是犯規的行為,最後裁判長宣布必須重來,恆春的隊伍憤而退席,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扣除恆春隊伍,剩下的十一隊在孤柱上掙扎許久,在活動進行了一個小時之後,來自冬山鄉的「欠很多搶孤隊」攻擊手林志賓攀抵孤柱頂端,以為就要倒翻棚了,結果可能是因為體力消耗過大,在孤棚底部的橫樑上休息了近二十分鐘,這才開始倒翻棚,終於成功登上孤棚,灑金紙、搖旗,並且在休息過後,選擇了最高大,額外獎金也最多的拔雅里風神棧攀登,並順利割下順風旗!此時已經凌晨一點半,我們也站在拍照處整整四個半小時了,腿真的很痠,就此離開。


  *搶孤開始,各隊以疊羅漢的方式,幫助攻擊手從較高的位置開始攀登。


  *當攻擊手上孤柱後,疊羅漢的其他隊員就必須撤下,剩下的就看攻擊手的體力、智力與毅力。


  *欠很多搶孤隊的攻擊手林志賓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攀上孤柱頂端。


  *倒翻棚。


  *成功登上孤棚,揮舞旗幟。


  *攀登拔雅里風神棧,上面綁了很多祭品是真空包裝的(不然早就臭掉)!


  *攀上孤棧,割順風旗。

  據說後來還有別隊攀上,不過實在是沒力氣留在會場了。搶孤活動結束後,有跳鍾馗驅鬼的儀式,整個普渡儀式也宣告結束,鬼門也真正的關上了。

  搶孤,大可在電視上看,但除了我自己過生日之外,更重要的是,很多事情沒有身歷其境,是不知道他的震撼性與魅力。出發前林怡一直說想睡覺,但是真正看到了搶孤,卻又十分興奮,而現場的人山人海,眾家高手為了榮譽、平安而奮鬥的精神,以及鄉土文化與現代藝術的結合,都不是在電視機前能夠體會到的,如果不在現場,怎知孤棚的雄偉;如果不在現場,怎知搶孤的辛勞!

  因此,身為地理系學生的我,總覺得身歷其境,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體驗!
 
 
一、參考資料
1.林正芳,2002,《續修頭城鎮志(下)-搶孤篇》,宜蘭縣頭城鎮公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