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日

野地旅0195:士林老街與士林紙廠[台北士林]

地點:台北市士林區大東路、大南路、基河路(士林夜市);台北市士林區福德路31號(士林紙廠)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十一月八日
性質:考察

---------------------------------------

地圖
  *士林夜市周邊地圖。橘色箭頭為此次行程路徑。

  這次想要去士林老街走走,其實已經計畫非常久了。之前某一次看到了某人的旅記上面寫了士林區的幾個老建築,我發現距離並不太遠,希望能夠一次把他們都走透透,但後來因為土地志、考察、研究所申請等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壓上來,出遊這件事情變的很奢侈,連帶的我網誌更新速率也大為降低了(雖然我在facebook上仍有小量發表)。就在研究所口試結束(11月7日)的隔天,我馬上迫不及待的就想出門走走,按照慣例,約了在家閒閒的地科學長峻鳴,花了大約半個下午,來到了士林。

  我們在捷運劍潭站會合,然後就沿著文林路、大東路轉至大南路,第一個停留的點就是士林的地方信仰中心,媽祖廟「慈誠宮」,慈誠宮始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為漳州人信仰之廟宇,當時建於芝蘭庄中,為業主何錦堂所獻之地,約位在今日美國學校一帶,然而在咸豐九年(1859)漳泉械鬥中,芝蘭庄全毀,在地方仕紳潘永清、潘永盛等人倡議之下,遷庄至下樹林地區,建立芝蘭新街,並於新街中央保留為慈誠宮重建之地,格局上坐北朝南,其風水格局(走向)與後來的台北城大致相同,後來於昭和二年(1927)重修,逐漸成為今日所見之模樣。慈誠宮建築正面看起來極為寬大,像是三間廟宇並排,加起來總共五開間(五個出入口),整座廟宇左右兩側,是不同的匠師所雕鑿製作,風格迥異(在野地旅0143嘉邑城隍廟中亦有類似情形);建築主體分做前後兩殿,前殿的屋頂使用「假四垂」的重簷式,係將「四點金柱」直接上升而成的,與陳應彬系統的由「獅座」上升不同。全廟的石堵非常多,雕琢水準平凡。由於使用本地所產之觀音山石,色澤呈灰黑色,殿內的氣氛顯得沈重,這是清末北部廟宇共同的特色,不過兩側迴廊全用柱列,沒有牆壁阻隔,空間的流通感較為增強,中庭充滿了像樹林的石柱,亦是慈誠宮的特點。宮外左右各有兩個石燈籠,為明治十二年(1937)所設,推測與皇民化運動有關,明治十一年(1936)小林躋造就任總督後,為將台灣建設為南進基地,便在台灣各處建造神道教之神社,而一般民間廟宇也大量設置日式石燈籠等元素。


  *慈誠宮一景。


  *廟旁的石燈籠,保存完整。


  *廟內廟外均有許多光緒三年(1877)的題字,遷建新街約在光緒六年(1880)完工。


  *「寰海鏡清」匾額,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仕郎提督福建全省學政」孫詒經於光緒五年(1879)所題字。


  *牆上還有不少勸善濟世的的文字。昭和的紀年被塗掉了,當年國民政府去日本化真的很徹底。


  *正殿一景。


  *廟門外兩隻可愛的石獅。石材均採黝黑的觀音山石。

  離開慈誠宮,我隱約在宮門前看到了一間似乎重修過,但建築風格頗具特色的建築,靠近一看,原來就是原來的士林公有市場所在地。慈誠宮前的廟埕原本就是攤商聚集所在地,日治時期人潮漸多,日益髒亂,遂在大正二年(1913)建立公有市場,將攤商集中管理,改善衛生。市場主要建築形式為兩列長條狀紅磚造建築,建築本體上有許多的巧思,屋頂以木椼架支撐,頂端凸起如馬背狀者為通風口,另外偌大的拱型窗戶可增加天然日照進入室內,整體規劃算是完善,且一旁有專門的管理室。士林市場兩側則有古老的街屋,其年代甚至更早於市場本身。市場於民國95年底動工改建,初期受到地方居民強烈抗議,認為應該拆除古蹟活化土地利用,然而郝龍斌所領導的市政府則堅持要將其做古蹟活化的觀光市場,士林公有市場才免於消失的處境。這次經過市場,看起來感覺很清新,但仍是工地,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開放使用?


  *改建過後的士林公有市場。頂端凸起處可看見通風口。


  *整建活化中的士林公有市場。


  *市場旁的街屋。


  *街屋門面,「一層樓半」的建築形式。

  離開公有市場,繼續沿著大南路往西走,不久來到了福德祠,此間福德祠位於慈誠宮所在的芝蘭新街與原基隆河(今日基河路)的交會處,可算是聚落邊緣,具有守衛、守財等功用,如今俱已改建,加上裡頭人不少,沒有進入的打算,續沿基河路前行。右側的一個大型廢棄工廠建築物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心目中並沒有要來參觀這個廢棄建築物,不過既然來了,還是要用力的想一想,這才想到之前曾在洪致文老師的部落格上看過,原來這就是「士林紙廠」。

  士林紙廠在台北市政府的都市計劃下,於民國九十一年展開部分拆除,並變更其使用地目,預期開發方式與前面所提的士林公有市場相似,然而這一塊地方更大、建築體更為宏偉,然而改建難度也較高。士林紙廠已經拆除了近半的建築,剩下的建築目前不知因為何種原因,似乎是閒置中。士林紙廠的拆除其實曾引起文化界的喧然大波,主要乃因為這是台北市少數僅存的幾個大型工業遺跡(另外還有松山菸廠等案)。士林紙廠歷史悠久,位於福德街最前排的磚造建築建於大正七年(1918),名為臺灣製紙株式會社,民國時期則分期擴建至基河路,紙廠設置在此,可以拿來印證我們所學的區位理論,其中兩個最大的因素分別是市場與廢棄物處理成本,市場因素當然不用說,就近賣給台北市的人民,至於廢棄物處理,則是因為造紙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建在基隆河岸可以便利排放廢水入河,是台北市僅存唯一的日治時期工業遺址。值得一提,紙廠部分圍牆似乎使用唭哩岸石所建造,懷疑可能是舊台北城城牆石材的再使用,但未被證實。

  近年來因士林紙廠業務逐漸不敷成本,加上環保意識抬頭,廠房於民國八十七年停業,並配合都市更新案提出商業開發案,且地皮屢屢被炒作(例如士林SOGO開業所造成的地價上漲),成為熱門的經濟發展議題,現在此地仍閒置中,或許跟這些經濟活動也脫不了干係吧?說不定外表的穩靜當中,充滿了商業的無限詭譎與計謀。我一開始走近照相(拆除側興建停車場),我以為是開放區域,沒想到照了幾張又有人來制止我,雖然是和顏悅色將我勸離(不像洪致文說有凶惡的管理員,可能因為我沒有從大門照),不過仍讓我覺得此塊地皮充滿了「靈異」的感覺!到底是為什麼,怕我這樣的一個學生拍照?殊不知,Google地圖街景功能,把紙廠連大門都照的一清二楚了!


  *士林紙廠工廠遺跡,前面靠基河路側已經開發成停車場。右邊屋頂上有極具特色的魚雷形通風器。


  *工廠內部破落的模樣。


  *福德路,通往紙廠正門,害怕被趕沒有進去,反正Google都幫我們拍好照了。

  離開士林紙廠,經過士林國小,也是間百年學校,禮堂前的老建築樣式似乎是部份保留古蹟,沒細看。原本要尋找士林庄役場所在地的,據說在士林圓環附近,但我不知道圓環在哪裡,出門前又沒查好地圖,算是白走了一趟,結果在Google地圖上只花了五秒鐘,就發現在小北街和大東路的交會口,我等於從他身旁繞了一圈然後沒看到他,令人扼脕,因為下次下定決心來到這麼熱鬧的地方(個人不喜歡人太多的地方),不知道又是何年了?時間還早,帶著峻鳴到附近的圓山水神社(野地旅0113圓山水神社)晃了一圈,被蚊子叮的唉唉叫。

  這次僅只算是出門散心淺遊,所以沒查好地圖,導致遺憾發生,還好這裡算近,後會總是有期的。

  倒是這趟旅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空間受到各種有形、無形力量的影響,包括社區、工廠業主、開發商、房仲業者、攤商、工程包商、政府等不同勢力的角力,結果是創造出了一個蓋好幾年還沒蓋完的市場和拆一半沒動作的紙廠,然而,這樣的結果,是雙敗嗎?我相信背後還是有所謂的「贏家存在」,至於是哪個勢力,這就交給大家自己想像了。


◎註:感謝網友指正「慈誠宮」應作「慈諴宮」才正確。
 
 
一、參考資料
1.台灣寺廟專欄-士林慈誠宮
2.國家文化資料庫-士林慈誠宮
3.台北旅遊網-士林慈誠宮
4.台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士林公有市場
5.資產流通新聞討論區-士林市場改建 要媲美上海新天地
6.記憶‧台北-士林公有市場
7.洪致文‧鐵道時光、氣象時間-開拆中的士林紙廠
8.印海寺的奇想如是說-20090414士林紙廠

2 則留言:

  1. 士林慈諴宮正確用字是「諴ㄒㄧㄢˊ」,而不是誠~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